山峰小檔案
海拔:3776米
所屬山脈:富士山
所在國家:日本
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位於東京西南方約80公裏處。主峰海拔3776公尺,目前處於休眠狀態,但地質學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類。日本曆史記載首次登頂的時間是663年。
富士山的地形特點
山體呈圓錐狀,共噴發18次,最近一次噴發在1707年。雖處於休眠狀態,但仍有噴氣現象。形成約有1萬年,是典型的層狀火山。基底為第三紀地層。第四紀初,火山熔岩衝破第三紀地層,噴發堆積形成山體,後經多次噴發,火山噴發物層層堆積,成為錐狀成層火山。山上有植物2000餘種,垂直分布明顯,海拔500米以下為亞熱帶常綠林,500—2000米為溫帶落葉闊葉林,2000—2600米為寒溫帶針葉林,2600米以上為高山矮曲林帶。山頂終年積雪。
由於火山口的噴發,富士山在山麓處形成了無數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噴氣現象。最美的富士山穴內的洞壁上結滿鍾乳石似的冰柱,終年不化,被視為罕見的奇觀。山頂上有大小兩個火山口,大火山口,直徑約800米、深200米。天氣晴朗時,在山頂看日出、觀雲海是世界各國遊客來日本必不可少的遊覽項目。距今大約1萬1千年前,古富士的山頂西側開始噴發出大量熔岩。這些熔岩形成了現在的富士山主體的新富士。此後,古富士與新富士的山頂東西並列。約2500—2800年前,古富士的山頂部分由於風化作用,引起了大規模的山崩,最終隻剩下新富士的山頂。
富士山的噴發記載
史上關於噴發的文字記載有:公元800年—802年(日本延曆19—21年)的“延曆噴發”,以及864年(日本貞觀6年)的貞觀噴發。富士山最後一次噴發是在1707年(日本寶永4年),這次由寶永山(富士山火山口之一)噴發出的濃煙到達了大氣中的平流層,在當時的江戶(現稱東京)落下的火山灰都積有4厘米厚。此後仍不斷觀測到火山性的地震和噴煙,一般認為今後仍存在噴發的可能性。公元8世紀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18次,其中公元800年、864年和1707年3次大噴發。現在山頂成就峰、伊豆峰和山腹寶永火口等處仍有噴氣和地熱現象。富士山有寄生火山70多座,數量居日本第一。
富士山奇景“忍野八海”
富士山的北麓有富士五湖。從東向西分別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和本棲湖。山中湖最大,麵積為6.75平方公裏。湖畔有許多運動設施,可以打網球、滑水、垂釣、露營和劃船等。湖東南的忍野村,有湧池、鏡池等8個池塘,總稱“忍野八海”,與山中湖相通。河口湖是五湖中開發最早的,這裏交通十分便利,已成為五湖觀光的中心。湖中的鵜島是五湖中唯一的島嶼。島上有一專門保佑孕婦安產的神社。湖上還有長達1260米的跨湖大橋。河口湖中富士山倒影,被稱作富士山奇景之一。
富士山上燃燒的文學
在日本古代詩歌集《萬葉集》,有許多以富士山有關的文學作品,其中山部赤人的短歌最為著名。能夠考證富士山噴發年代的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續日本紀》,書中記錄了781年(天應元年)從富士山噴出的火山灰。在平安時代初期創作的《竹取物語》也有相關記載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在江戶時代,江戶城中落下了大量的火山灰。關於這次噴發,留存有大量的文字和圖畫記錄。江戶時代日本著名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以富士山為題材創作了46幅的連續版畫《富嶽三十六景》(約1831年)。當初畫家計劃按照題名隻畫36幅,但後來因廣受歡迎,又加畫了10幅。其中,描繪了富士山雄美壯觀的作品《凱風快晴》和《山下白雨》等都廣為人知,這兩幅畫也被人親切地稱為“赤富士”與“黑富士”。(《富嶽三十六景》之中,還有一幅描繪海浪的《神奈川衝浪裏》的傑作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