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幸福遞減定律:你的幸福為什麼被打了折扣(1 / 2)

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在吃第一個麵包的時候,通常都會覺得麵包無比香甜;吃第二個的時候,麵包似乎已經不如第一個那般香甜,但仍會感覺很滿足;當吃到第三個的時候,香甜的麵包帶來的滿足感就會被飽脹替代;如果此時還繼續吃第四個、第五個麵包,那麼麵包帶來的就隻剩下負擔了。從一個人吃麵包的變化,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當一個人處在較差的狀態時,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就能夠給他帶來極大的喜悅;而當一個人所處的環境逐漸好轉的時候,他的需求、觀念、**等都會不斷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同樣的事物,再也無法滿足他的需求,更不能讓他從中找到當初幸福的感覺了。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幸福遞減定律”。

智慧漫畫

懂得珍惜,別讓幸福從你身邊溜走

幸福,來源於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對於未來的憧憬和希望!人們通常用來衡量幸福的標準就是生活的環境和質量,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人生活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物質生活也有所提高,但是他們的幸福感不僅沒有得到提升,反而不斷的下降。當人們都在苦苦尋找幸福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忍不住在心中疑惑:“為什麼獲得的東西多了,反而感覺不到幸福呢?為什麼幸福會越來越少呢?”

心理學中的“幸福遞減定律”告訴我們,人們在生活中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變化現象。比如一個人在渴望獲得某件物品時,得到的那一刻會有一種幸福、滿足感,但是如果不斷地給他這個物品,那麼他最初獲得那件物品時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就會不斷地減少,直至消失。

可見,幸福並不是擁有的物質或者生活環境來進行評測的,所以,擁有的東西越多,並不一定就會更幸福。實際上,幸福其實隻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和體驗,而且每個人對不同時期、不同環境的幸福,都有不同的標準。當一些人在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夠幸福時,並非真的生活的不幸福,而是在環境的不斷變化、或者幸福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受到“幸福遞減定律”的影響,心理上的幸福感減少了而已。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張賀的秀才,他家境貧寒,屢次複試都無果而回。眼看都年過三十了,還是一個既沒功名、也沒家室的單身漢。為了維持最基本的生計,張賀平時靠賣字畫為生。由於生意時好時壞,他也經常是饑一頓、飽一頓。

在一個寒冬,狂風大作,張賀家裏僅存的一間小茅屋也不幸在寒風中被風摧毀。寒風刺骨的夜裏,衣衫襤褸的張賀饑寒交迫,隻好鑽到橋洞底下去避風。意外的是,橋洞下竟然有一堆剛剛熄滅的篝火,還散發著一絲餘溫。張賀喜出望外,興奮地捧起一把燃燒殆盡的灰燼,快要凍僵的雙手也漸漸恢複了知覺。秀才一邊用篝火的餘溫取暖,一邊自語道:“這篝火雖已熄滅,但所幸餘溫尚存,真乃人生一大幸事!老天也算待我不薄!”

此時,恰巧巡撫大人從此處路過,把張賀的話聽得一清二楚。巡撫大人為官多年,親眼看到過很多擁有權勢、地位、金錢的人,仍覺得不滿足,最終在貪得無厭中,隻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很少聽到有人會因為擁有一堆已經熄滅的篝火而感到滿足的,所以,聽到張賀在橋洞下大呼“滿足”,便不禁前去問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