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交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當我們在對待他人時,並不是把對方當作我們要管製或者約束的對象,也不是把別人當作批評教育的對象,更不是把別人當作敵人來看待,而是把他當成自己人,視他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把他當成第二個自我,用真心去對待他,使雙方的心理距離拉近,彼此之間沒有心理壓力,更無須有任何的心理防範,從而使雙方達到心理吸引、情感共鳴、心有靈犀、一點即通的境界,彼此把對方當成自己人看待。一般來說,自己人多數在空間距離上是接近的,這是因為在地理上的接近從而使彼此相互接觸的機會增多,容易對對方了解、熟悉並成為彼此的知己,最終彼此之間就會在心理上相互依賴、相互信任,對於一方所說的話,另一方也會更容易相信,甚至是當一方提出一些令人為難的要求時,另一方也不會輕易拒絕。這種現象就被稱之為“自己人效應”。
平等待人,才能贏得人心
要使對方成為自己人,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讓彼此在態度、觀點和個性方麵都有相近之處。雙方彼此的相似點越多,並且雙方都能意識到這些相似點,那麼,雙方就越能把對方視為自己人。同類易聚、物以類聚說的就是這種道理。社會心理學家柯爾等人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表明:個人所認為的最好朋友大多都是同等地位、同樣愛好的人,一般說他們在教育水平、經濟條件以及社會價值等方麵都很相似,他們所講的最好朋友也就是自己人。在相似性的因素中,態度的相似性對自己人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雙方相處的初期,空間距離直接決定了人們之間的自己人關係,而到了後期,彼此的態度和價值觀就成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可見,誌同道合才是自己人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們在與人交往相處時,當初次與人見麵時,也是經常詢問彼此的家鄉、職業、興趣愛好等類似的問題,如果兩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能談得來,就會慢慢發現對方與自己的共同點,就會慢慢地拉近心理距離,而後經過多次的交往、聯係,以至於後來成為朋友、成為知己,使彼此間的人際關係更加穩固,最終成為自己人。這也就是誌同道合的必然結果。在人際交往中利用“自己人效應”,讓對方把我們當成了他的“自己人”,是增進彼此間關係最好的辦法。
我們在向他人傳遞信息和觀點時,如果適時的運用“自己人效應”就會讓我們的言談舉止更具有吸引力,就會更容易實現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如果一個人能在生活中把“自己人效應”運用的恰到好處,那麼他因此擁有的人際關係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他人生成功的基石。反之,如果由於抓不住對方的心理,不了解對方的心之所想而導致彼此的人際關係緊張的話,就很有可能阻礙他的發展和成功。
案例一:蘇聯的加裏寧是一位深受廣大青年學子愛戴的演講家。一次,加裏寧在參加莫斯科市鮑烏曼區中學的年級會議時,被校方邀請做演講。加裏寧在開始就作出了如下演講:“親愛的同學們,我曾經也經曆過像你們今天這樣的學生時代,我深知作為一名在校學生的追求和夢想。我當時的想法跟你們現在的想法也是一樣的,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們能夠好好學習,最終取得優異的成績。這不但是你、我的希望,也是你們家長的願望,更是國家、社會以及老一輩人對你們的共同期望!”
加裏寧的這次演講,一開始就從自己的親身經曆為切入點,說明自己也經曆過“像你們今天一樣的學生時代”,而且他也深深理解作為一名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與聽眾達成了一種“自己人效應”,從而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拉近了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接下來,他又進行換位思考,以“我當時的想法跟你們現在的想法也是一樣的”來鼓勵和鞭策學生們能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家人、回報社會、報效祖國,這不禁讓台下的學生們倍感親切,達到了吸引聽眾的目的,也使聽眾對他產生了一種信賴和尊敬。
案例二:美國總統林肯出生於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家庭,在他參加總統競選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有競爭優勢的競爭對手,對他的貧寒出身進行了大肆宣揚,以此想讓林肯在選民麵前出醜甚至是落選。然而,林肯卻都以巧妙的言語委婉地進行了回擊,並爭取到了競選的主動權,從而贏得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