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這位體重不足百斤的小女人,可憐,可愛,可敬。她的經曆與命運,讓我牽腸掛肚。在長達一年的寫作過程中,我的心思全在她的身上,甚至為她哭過幾回。

對吳小蒿的這份情感,還改變了我的寫作手法。我有這樣的經曆:外孫女住我家時,我因為特別喜歡她,看她時常常舍不得轉移目光。寫這部書時,麵對吳小蒿,我也是“目不轉睛”,雖然用的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但一直聚焦於她,“一鏡到底”。有朋友說,沒想到長篇小說能這樣寫。我說,筆隨心走,墨與情諧,這是創作的金科玉律。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應該有點兒曆史感。沒有曆史感的人,對當下的時代與生活,就不能有深刻的感受與思考。因此,我讓吳小蒿習慣性運用曆史眼光,將自己麵對的事情放在曆史背景下思考,因而,她在楷坡鎮的一些作為便具有了曆史意義。她喜歡《曆史上的今天》一書,在書中記下自己的一些經曆,女兒點點也效仿母親。於是作品每一章的前麵,都有一組“曆史上的今天”:書中記的、小蒿記的、點點記的,一條一條,斑駁陸離。讀者會看到,新時代的曆程與個人的曆程,都處在人類曆史的大背景之下,耐人尋味。

這部長篇小說,也是我向齊魯文化和山東大學的致敬之作。我1988年考入山大中文係辦的作家班,兩年間深受山大學術風氣和齊魯文化傳統熏染。那時在我心目中,山大的文史樓是一座聖殿,因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曆史係有“八馬同槽”,文學係有“四大金剛”,他們都是在全國響當當的人物。他們的徒子徒孫,也有好多學界俊彥,有的直接教過我,有的以著作哺育過我。所以,我讓作品主人公畢業於那裏,承載著齊魯大地上傳承已久的人文精神,在新時代建功立業。

2018年深秋,山東大學作家班舉辦入學三十年聚會,我寫了一首七律,承蒙班主任、著名學者兼書法家王培元先生當場揮毫寫出。其中有這麼兩句:“常聞夏雨催新果,莫怨秋風撼老枝。”這部作品,算是我在夏天裏飽受雨露滋潤,在秋天裏結出的一個果子吧。

2019年1月16日

這位體重不足百斤的小女人,可憐,可愛,可敬。她的經曆與命運,讓我牽腸掛肚。在長達一年的寫作過程中,我的心思全在她的身上,甚至為她哭過幾回。

對吳小蒿的這份情感,還改變了我的寫作手法。我有這樣的經曆:外孫女住我家時,我因為特別喜歡她,看她時常常舍不得轉移目光。寫這部書時,麵對吳小蒿,我也是“目不轉睛”,雖然用的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但一直聚焦於她,“一鏡到底”。有朋友說,沒想到長篇小說能這樣寫。我說,筆隨心走,墨與情諧,這是創作的金科玉律。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應該有點兒曆史感。沒有曆史感的人,對當下的時代與生活,就不能有深刻的感受與思考。因此,我讓吳小蒿習慣性運用曆史眼光,將自己麵對的事情放在曆史背景下思考,因而,她在楷坡鎮的一些作為便具有了曆史意義。她喜歡《曆史上的今天》一書,在書中記下自己的一些經曆,女兒點點也效仿母親。於是作品每一章的前麵,都有一組“曆史上的今天”:書中記的、小蒿記的、點點記的,一條一條,斑駁陸離。讀者會看到,新時代的曆程與個人的曆程,都處在人類曆史的大背景之下,耐人尋味。

這部長篇小說,也是我向齊魯文化和山東大學的致敬之作。我1988年考入山大中文係辦的作家班,兩年間深受山大學術風氣和齊魯文化傳統熏染。那時在我心目中,山大的文史樓是一座聖殿,因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曆史係有“八馬同槽”,文學係有“四大金剛”,他們都是在全國響當當的人物。他們的徒子徒孫,也有好多學界俊彥,有的直接教過我,有的以著作哺育過我。所以,我讓作品主人公畢業於那裏,承載著齊魯大地上傳承已久的人文精神,在新時代建功立業。

2018年深秋,山東大學作家班舉辦入學三十年聚會,我寫了一首七律,承蒙班主任、著名學者兼書法家王培元先生當場揮毫寫出。其中有這麼兩句:“常聞夏雨催新果,莫怨秋風撼老枝。”這部作品,算是我在夏天裏飽受雨露滋潤,在秋天裏結出的一個果子吧。

2019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