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視勢定計(2 / 2)

東漢地方一十三州之下設郡、國、縣三級,郡最高長官為太守,國最高長官為國相,縣最高長官為縣令。‘國’實際上就是由開始的帝室嫡係子弟的封地衍變過來的,比如冀州九個郡國中就有六個是‘國’。當年讓這些膏腴子弟把冀州幾乎霸占殆盡!所以才有膏腴子弟不識五穀之說。實際上,‘郡’和‘國’的級別基本上是平級的,但大部分‘國’的管轄範圍都要小於‘郡’。<\/p>

州視刺史之治所所在地不同而稱呼各異,如徐州原名彭城已無人稱之;並州刺史治所曾在河西,也曾在晉陽;而現在的並州刺史韓遂卻客居在西涼。冀州治所在鄴城;荊州治所相繼曾在南郡和襄陽,一般所稱的荊州是南郡。幽州治所在薊城,也就是陸遊詩中的薊州;開始時則在涿郡。楊州治所現在在壽春;如果曆史不發生改變,馬上就要讓袁術給趕到曲阿(秣陵)去了。洛陽周邊稱司棣,長安周邊稱三輔。<\/p>

總之,亂套的年代、亂套的體製、亂套的官員。而且還越理越亂!<\/p>

為落實下一步的計劃,我近幾天刻意的接近盧植和蔡邕。接近期間同他們大談如果要拯救漢室,就要忍辱負重、曲線救國、增強自身的實力,才能誅除逆賊、澄清宇內、造福百姓等等。沒想到讓兩個老奸巨猾的老人一眼給看破了!直接了當的問我是否有話要說?如果有就不要繞彎子的直接說,他們會盡力幫忙。我隻得紅著臉說:還沒想好。就狼狽的逃走了!想利用兩位老人的名望去做些事,當然需要籌劃清楚了才能向他們求助。<\/p>

我把重要的謀士均請來一起分析一下局勢的變化。從情報上看:董卓是在刻意的修好與各路諸侯的關係,其對大敵袁紹和曹操都有求必應。因而,徐州也有必要出招,以獲取更大的利益。在原有的曆史軌跡中,老陶謙就是利用這個機會示好與董卓,並上上遷都賀表,而獲封溧陽侯、安東將軍徐州牧。<\/p>

我準備親自去一趟長安,賄賂一下董卓的近侍,並由盧植、蔡邕去密信聯絡朝臣舉薦我為吳郡太守。理由是:吳郡、嘉興、烏程被嚴白虎所占據,並自稱:吳德王。其私自稱王,叛逆之心昭然若揭。我徐州當舉丹陽之兵以討之!這樣既可把不聽號令的丹陽握在手中,又可進一步獲取江東。現在九江已傳回消息,水軍已經可堪一戰。<\/p>

對於我的意見,眾謀士均言妙計。但隻有郭嘉讚成我親自去長安,徐庶不置可否,按徐庶以往對我言聽計從來看,其實也是反對,隻是不好說出口罷了。張昭、陳群、程昱三人是堅決反對。我一再的講:要多帶護衛,並有長安的密探配合及糜家的幫助。徐庶、陳群、程昱才點頭同意。張昭則是說啥都不行,反複就是一句話:君子不立危堂之下。我隻好說:五比一,就這麼定了!其實,我和郭嘉還有一件事未公布於眾:賈詡已經尋到,現在正寓居於長安。因而,必須要由我親自前去遊說、延請。<\/p>

讓盧植和蔡邕給王允和楊彪等寫信時,卻又卡住了。二人均說:王允乃逢迎諂媚之徒,與董卓極近不宜聯絡。我隻好說:徐州在長安有暗探,查明王允多次密謀除董,隻是做得隱秘而已。其乃是臥薪嚐膽、假意逢迎,借以尋找機會鋤奸。二人聽後隻好半信半疑的給我寫信,信中說明了二人的情況,並請求他們配合我。當然,老陶謙也上了遷都賀表並附上賀禮。<\/p>

一切準備都好了之後,我與典韋、郭嘉、陳群帶足了金銀細軟和半車糜家已試製成功尚未開始經銷的香皂,率兩百鐵衛又一次離開了徐州遠行。本來郭嘉身體弱,我並不同意他去。他卻說出了一大套的理由:其一、他自詡為我的影子。其二、他身體弱正應當:人挪活,樹挪死。其三、他要去會一會那位我倍加推崇的‘毒士’。灑脫如郭嘉者,也會因才智而治氣?我也就隻好讓他去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