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還在悠哉悠哉的同劉備閑磨牙的時候,與我相關的兩條不同的戰線也在分別用兩種不同的形式進行著爭奪;那就是關中和青州。<\/p>
關中的曹操和孫策以讓人倍感怪異的形式爭奪著: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占你的、我占我的;好象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一樣的在各行其事。<\/p>
曹操首先對河東和河內這兩個長安附近最富庶的郡下了手。夏侯淵先出奇兵偷襲了河內,得河內望族、原京兆尹司馬防的家族相助,偷開城門放夏侯淵進城,殺死了河內太守王邑奪取了河內郡。夏侯淵留下韓浩領兵駐守河內,並接收所屬地方。夏侯淵還報請了曹操,征僻司馬防之子司馬朗、字伯達為參軍,率軍回歸了長安,準備下一步出兵河東;司馬一家亦隨軍遷居了長安。<\/p>
令曹操現在還想不到的是:司馬防八子當中,不僅長子司馬朗才堪大用,而次子年方十六的司馬懿、字仲達,更是蓋世奇才!也就是原曆史被曹操後來稱為‘鷹視狼顧’、而得不到曹操重用的曹魏埋葬者晉宣帝。<\/p>
河東太守張揚,原為任上黨太守;與原陳留太守張邈均為袁門故吏。諸侯討董之後,匈奴單於於夫羅入並州劫掠,並已橫跨並州攻入最南端的河東。原時空的蔡琰就是那時侯被搶到匈奴的,並被匈奴的左賢王強娶為閼氏。而現在蔡琰還被我養在溫室裏當花看,也不知做得對還是錯?當時,身為上黨太守的張揚配合袁紹麾下大將麴義大破於夫羅,把於夫羅趕出並州。報捷朝庭後,董卓為安撫袁紹,封張揚為建義將軍、河東太守,張揚至此入主河東。而並州全境自然也就落入了袁紹之手,袁紹委其外甥高幹主掌並州。<\/p>
夏侯淵率兵出長安欲取河東,張揚部將楊醜提前暗殺了張揚,率眾準備迎接夏侯淵。歸降張揚的原黃巾首領珪固又率張揚舊部擊殺楊醜,攜眾出逃投奔袁紹。夏侯淵遣史煥統軍追擊,一舉剿滅張揚舊部,史煥槍挑珪固。夏侯淵遂取河東郡,留史煥駐守河東並清肅地方,自領軍回駐長安。至此,與關中相鄰最富庶的兩郡河東和河內均屬曹操,司棣乃至東延至兗州與關中之間已成坦途。<\/p>
而山陽太守袁遺也率眾入並州投向了袁紹,讓曹操不費一兵一卒的拔除了袁氏家族在兗州的這顆不太好處理的釘子。不僅把長安到洛陽連成了一片,還進一步穩固了後方根基兗州。因而,曹操現在可以在整肅地方之後,再好整以暇的考慮向其他的發展了。<\/p>
孫策也並沒有按原計劃去功打漢中。可能是得到了高人的指點?孫策利用關中紛亂之機,相繼又攻取了臨近關中的涼州所屬安定和南安,斬殺了一直蝸居於此的董卓的女婿牛輔,基本上整合了隴西。不過隴西諸郡地處叢山峻嶺,經濟落後、人煙稀少,再加上天水三郡的人口之和,尚不及河內或河東一郡的人口多,也就在幾十萬。沒有人口和經濟做後盾,也就無法發展勢力,孫策不會就此止步於地貧人稀的隴西,還會很快的謀取漢中。<\/p>
不過,孫策經過此段時間的發展,已不再是隻能起到搗亂的作用了。如果再讓他謀得漢中,那可就真成了一定的氣候!但扶風郡乃關中連接隴西和西涼的前沿,曹操能不能讓孫策在槐裏城占消停還不得而知了?由於實力上的原因,我占南陽和宛城,曹操隻有幹生氣而沒辦法。但以孫策的實力,曹操絕不會讓他在長安之側攫入這顆釘子,早晚會把他拔除。<\/p>
據來自於隴西的探子稟報:在孫策身邊出現了一個年近四旬、細眉細目的白麵文士,自稱姓文名正。而孫策在給徐州的信函中,並沒提到此人,讓我感到極其的詫異?法正、閻溫、郝昭三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孫策打著我的旗號才收歸旗下的。身上或多或少烙有徐州的印記,算是我的半個屬下。如果有變,三人並不一定會完全的同孫策一條心,會在一定程度上傾向於徐州。而此人又是誰哪?本著人才就是實力的觀點,我對此人極為的關注。而孫策的幾步動作,也很可能與此人大有關聯?年近四旬?不應該默默無名啊?否則,也不會這麼快就取得孫策的信任。難道除了賈詡,西北還有高人?在我的記憶裏不應該再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