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讓我一直的感到十分的困惑,並曾刻意的了解而不明其因。那就是後世所傳的:丹陽鐵騎,天下無敵!而據我的實地考察,丹陽地處江南水鄉,既少有人人養馬、又距產馬之地極遙。何來的丹陽鐵騎?而丹陽的民風也並非如何的剽悍。袁術南下就食時稍一威嚇,有大江之隔的丹陽太守吳璟就忙不迭的繳械投降了!乖乖的稱臣納貢,最後變成了袁術的幫凶後黯然的隱退。<\/p>
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我隻好給予了自己如下的解釋:在原來的時空,孫策曾駐軍溧陽。當時身為丹陽太守的孫策的舅父吳璟曾贈給孫策馬軍數十騎,以助孫策征討江東。江南人平時隻見舟楫、少見騎軍。因而,也就以訛傳訛的誇大到孫策率丹陽鐵騎取得的江東。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曹操在陳留招兵準備討董之時,曾派夏侯惇攜錢財前來揚州招兵;夏侯惇雖招募到了幾千兵卒,但在返回陳留的半路上,這些兵卒發生了嘩變,逃走了一大部分,夏侯惇幾乎是弄得人財兩空。後來曹操得勢,因而誤傳為:曹操起家之兵乃丹陽所招。<\/p>
曹操滎陽之敗後,也曾攜部曲想前往揚州,想要於此富庶之地尋找新的出路。不過,讓袁術搶先一步來個‘南下就食’,二十萬大軍蜂擁入淮。曹操才不得不又返回了東郡,就任原來他不屑一顧的東郡太守。從這一點上也不難看出:各路豪雄對徐、揚這些膏腴之地均垂涎欲滴。但認真的分析一下,曹操也有思慮不周的地方。安逸過久的江南民風懦弱,並不能招到強悍之兵,根本就難以成為爭霸之本。即使是現在我率領的征戰之軍,也大部分是徐、淮的老兵,以及經過嚴格整訓由青州流民所組成的屯田軍。<\/p>
我之所以關心丹陽鐵騎,則是因為建立一支頗具規模的騎軍耗資不是一般的大!徐州的幾萬騎兵成軍至今,已經耗資千萬兩銀子。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成軍後的馬匹等養護耗費。就是資助呂布建軍於草原,也投入了過百萬兩銀子;而呂布還是以劫奪夷族為主。這也同樣是各路諸侯騎軍饋乏,馬超以幾郡之力的西涼鐵騎就打得曹操狼奔豕突的主要原因。<\/p>
在古代沒有機械動力的條件下,機動性強的騎兵具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除漢武時代幾乎耗盡全部的國力才把匈奴遠逐以外,曆朝、曆代均受製於草原民族的以固守為住。主要原因其實也就是源於草原民族的鐵騎機動性強,可以飄忽不定的打完就跑。再加之馬背民族長期居於苦寒之地練就的一身吃苦耐勞的能力,使其可以數天的連續征戰而不下戰馬。也就造成了以農耕圍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漢民族的處處受製,應付起來不免捉襟見肘。<\/p>
資助呂布建軍於河套地區,我一方麵是想給袁紹或曹操留下一個隱患;另一方麵也是想做一個試驗,尋找出一條建立騎軍的捷徑,為以後應付鮮卑人的一代天驕柯比能的崛起作準備。有強大的後方供給支持,以騎對騎還是應該有一定的優勢的。蒙古鐵騎建立的大帝國之所以不足百年就衰落了,一方麵是其幅源過大、攫取過快、基礎不穩等原因。另一主要原因則是農耕麵積的無限製擴大,把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不斷地壓縮,用軟刀子的方式逐步加以蠶食;兼之機械動力的出現,步兵戰力的逐步提高,固守能力得到了更進一步加強所在造成的。<\/p>
張遼率領青州軍的前軍兵出高唐之後,進至距甘陵城三十裏即紮營,並派出探馬偵緝甘陵和貝丘二城的袁軍情況。上次青、翼之戰袁術敗出甘陵城之後,待張遼撤走後袁術攜紀靈又重新收攏了敗兵還駐了甘陵城。而麴義偷襲魏延得手之後,也退回貝丘城;修繕城池後繼續與袁術成犄角之勢屯紮於貝丘城。<\/p>
袁紹派出的呂氏兄弟率領的兩萬援軍也進駐了貝丘城,使貝丘城的駐軍現在增加到了近三萬。上次的青、冀之戰,在袁術和麴義之間產生了不小的矛盾。桀驁的麴義埋怨袁術防守懈怠,給了張遼創造可乘之機,白白的損失了近兩萬的兵卒。寸步不讓的袁術則反駁說:麴義不遵其兄袁紹的號令擅自行動,致使貝丘城空虛被張遼所趁,連帶著甘陵城也被波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其要向其兄袁紹稟報懲處麴義。總之,兩人的嘴仗打得不可開交,就差刀兵相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