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緩緩的接話說到:\"以詡之見:我大軍已征戰過久,所得亦頗豐,此時已經不耐久戰。所謂貪多而難咽也!況且,袁紹之子袁譚亦穩守幽州而未出,其意大有蓄勢以作最後一搏之意。故,我等當利於速戰。現在最好是逼袁紹遁往幽州,我軍於半途擊之盡力消耗袁紹的主力,為下一步攻取幽州作準備。\"我點了點頭說到:\"奉孝和元皓也是此意。先生今日暫且歇息,異日當兵抵鄴城傾全力攻之。\"<\/p>
賈詡在離開南皮時,留下了張遼、管亥、及降將呂威璜鎮守,留給了張遼等三萬兵卒。自率魏延和武安國,統領著加上降兵在內的八萬大軍前來的鄴城。因而,目前屯於鄴城之下的徐州軍已有近二十萬。可以說是兵多將廣,實力上要超過守軍一倍有餘。<\/p>
我也采納了賈詡和郭嘉等的建議,采用圍三闕一之法留下南門,把其他三門圍得水泄不通後,開始了不間斷的投石、弩箭轟擊。並把兩軍的所有鐵騎合並到到一起,統一歸魏延和夏侯博統領,預伏於冀、幽交界的必經之路盤河界橋附近,準備在袁紹退往幽州時予以截擊或阻擊可能來救援袁紹的幽州袁譚之軍。<\/p>
顏良和張郃也選派了親信的兵卒混進鄴城送信,前去勸降文醜和高覽。陳琳也不甘寂寞,讓顏良和張郃派出送信的原袁軍兵卒,也給與其關係相對較好的辛評和辛毗兄弟倆送信,勸兄弟二人盡早的歸附徐州。<\/p>
既然當世兩個最具才略的謀士聚在了一起,我也就放心大膽的把統軍的大權基本上交給了郭嘉和賈詡,自己在一旁做起了看客。以賈詡的穩健和狠辣,郭嘉的靈動和機敏,再輔之以熟悉河北情況的田豐;想要出現疏漏都很難!<\/p>
這不,賈詡又提出了一條絕戶計:掘漳河之水倒灌鄴城。並提出先向鄴城射勸降信,信中要以灌城相威脅。如果袁軍不降,我軍就要掘漳河之水灌城。這樣,既使很難讓袁紹繳械,也會讓鄴城人心浮動、寢食難安、人人思變,進而逼著袁紹退往幽州。<\/p>
在旁邊聽著的我不由得插言道:\"嚇嚇袁紹無妨。如果真行之,則過於有幹天和矣!城內的百姓何辜?\"卻讓賈詡的一句話把我給堵了回來:\"做大事者當不拘小節!主公何以如此的婦人之仁?\"我隻好幹笑著說到:\"商既已委權予先生等,先生等自可視緣由自行處置。\"<\/p>
城內的袁紹自邯鄲大敗以後,一直就臥病在床不起。一時把鄴城的大小屬僚急得團團轉,不斷地以各種理由前往探視以觀風向。而袁紹則除了幾個親信謀士和大將之外,均讓下人給擋了駕。<\/p>
其實,開始敗回鄴城時,素性高傲的袁紹確實是病了。逢此大敗讓袁紹半急、半怒、半羞、半愧、半苦、半痛,總之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的一病不起。經過近兩個月的修養,其實也早已好了大半。隻是由於極度的在意臉麵,袁紹還是在裝作病體沉重、不願意出來理事。<\/p>
自冀州開戰始,奉命主持鄴城事物的審配就日夜的操勞;調集糧秣、選派軍將、管理政務等等沒有一日的空暇。自袁紹亡命的敗回鄴城、徐州大軍壓境之後,袁紹又一病不起。作為袁紹第一謀臣的審配就更加的忙碌了!不僅要收攏安撫潰兵敗將,還要調兵遣將的組織城防,安撫全城的百姓,以及分派探馬借以掌握冀州及並州的全局變化。<\/p>
這期間,審配也曾去信同幽州的袁譚和沮授商議,三人(其實是以審配和沮授為主)則達成了一種共識:目前敗勢已成,徐、兗聯軍士氣正盛;即使加上幽州的幾萬兵卒也難於扭轉頹勢。故而,當以穩固幽州為主不可輕動。如事有不諧,還可退保幽州。其實,這也就是袁譚到目前為止沒派一兵一卒增援鄴城的主要原因。<\/p>
對於此項過於重大的決定,審配也曾請示過袁紹,袁紹也隻是虛弱的擺了擺手說到:\"正南自決吧!\"就再也不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