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成排的蜀軍就象割麥子一樣的被成堆射倒、瘮人的慘嚎聲四起之際,第一排發射完的弩車也被車兵忙亂的倒拽著跑向了陣後;接著就是第二排、第三排的發射……。待第三排發射結束之後,撤到陣後的第一排則又已經重新裝填弩箭完畢,開始了第二輪的發射。這就是車營的第二任統領淩統發明的弩車間隙排列、可以不間斷的、無休止發射下去的後移式弩車發射之法。<\/p>
其實,這種弩車的發射方法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卻費了淩統的不少心思。至於車陣之間的間隔,隻要想到辦法後實際演練一下就可以找準確了。主要還是在想辦法時要能逆向的思維,把原本向前推進的弩車改成了向後倒拽,節省了向前推進後還要固定校準的過程,倒拽到位就可以在固定校準的同時填裝弩箭,把三個步驟變成了一個步驟。半刻鍾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不僅決定著數百上千人的生死,同樣也有時會決定著一場戰役的勝負。<\/p>
近十輪的弩箭攢射之後,蜀軍的中部方陣已經損傷近半;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了左右的方陣,使左右方陣也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混亂。在立馬中軍的潘璋的一聲聽不清楚語音的大吼之後,令旗再一次的招展。列隊於步卒方陣側後的兩支鐵騎,就在馬超和邢道榮的統領下采取了弧線形的軌跡狂風似的卷出、利劍般的衝向了蜀軍的左右方陣。鐵騎卷出的同時,步卒方陣也同時以長槍兵開路,以排山蹈海之勢壓向了蜀軍。<\/p>
這時候,統軍的蜀軍主將張任卻體現出了超常的沉穩和冷靜。隻見蜀軍令旗所指,已經近達幾十步的兩翼尚算完整的軍陣略作調整就毫不猶豫的向前衝殺上來。而中間的方陣也在高沛連喊帶叫的呼喝下,聚攏起殘存的兵卒、踏著死傷兵卒的血水和屍體向前衝來。而押後的蜀軍中軍則在蜀軍的前軍開始衝殺之時,除大纛下的張任和數百名親衛還在屹立不動外,其餘的兵卒則在張飛的統領下緩緩的向後退去。張任竟然放棄前軍的危局而不故、整頓後軍開始布防了?<\/p>
張任擺明了是要用前軍的損失來換取後軍的穩固。這樣做雖然遺棄了前軍、並加速了前軍的潰敗,但由於前後兩軍相向而行,最低限度可以保證後軍不被潰敗的前軍衝動陣腳,避免了大麵積的潰敗。<\/p>
也就是說:張任瞬間已經冷靜的判斷出前軍已無幸理,馬上就采取了丟卒保車的戰術。同時,也因後軍已經布好了穩固的防守陣型,能夠保證潰敗下來的前軍兵卒能夠最大限度的逃得性命。這樣做雖然加快了敗陣的速度,卻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這也就是說:張任今天是認敗了!但可以保證明天還可以重新來過。<\/p>
觀戰的我在讚賞張任能夠審時度勢的正確判斷出戰局的變化同時,也很佩服張飛能在重壓下控製住自己一向暴躁的脾氣,不因戰局的頹勢而出現莽撞的行為;乖乖的按照張任的指令行事。看來同這二張的一搭一檔以後還是有得玩的了!想盡快的把劉備逐出西川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呀!使我不由得又聯想到昨晚的預測:弄不好又有可能讓老曹獲利不菲呀?想到這裏,我不由得又生出了一會張飛的念頭。<\/p>
當然,當前的戰局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懸念。在兩翼鐵騎的突擊之下,蜀軍很快就開始了大麵積的潰敗。張翼、楊懷、高沛也不得不很快放棄了指揮,率先帶領著殘兵狼狽不堪的向來路潰逃下去。江東軍的步卒和驍騎營的鐵騎在追擊了數裏之後,也不可避免的被嚴陣以待的蜀軍後軍的箭雨給阻擋住了攻擊的步伐,潰敗的蜀軍兵卒也從後軍的兩側逃了回去。<\/p>
我回首對典韋傳令道:\"傳令潘璋可以停止攻擊了!並令潘璋派人喊話:讓張飛和張任暫請留步!商欲與爾等一會。\"典韋一揮手,一名侍衛飛馬趕赴了前麵。<\/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