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大戰將起 (三更)(1 / 2)

大軍開出安平國向中山國進軍的同時,我也派快馬給屯於渤海軍的右翼偏師下達了向幽州進軍的軍令。由張遼為主將、徐晃、太史慈為副將的右翼偏師將挾十萬步騎大軍首先攻擊幽州的章武國,攻下章武國後再進逼範陽國威脅幽州的治所之所在薊城。而由鄴城出發的北征大軍主力在突破盤河防線後亦將進逼範陽國,爭取在範陽城下同張遼、徐晃、太史慈所統帥的右翼偏師彙合;兩軍會合後拿下範陽就可直逼薊城了。這就是此次北征的先期的進軍步驟。<\/p>

在古代幾十萬的大兵團作戰由於受限於機動力較差,事實上很難做到進軍的太大隱蔽性和突然性。因而,戰爭展開的方式也就基本上是以對戰雙方的兩軍擺開陣勢強力拚殺為主;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拚的也就是雙方的絕對實力。現在的原徐州軍挾著橫掃中原的威名、依靠著數量上和軍力上的巨大優勢,自然也不需要、也沒必要再設計過於冒險的戰略、戰術,隻要以強大的威懾力逐步的緩緩推進、在氣勢上壓製住對手,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可能比設計出較繁瑣的戰略、戰術的進軍速度會更快。道理很簡單,以絕對的實力相威壓,很可能會很快的撼動‘袁氏’的軍心和士氣,造成‘袁氏’軍心離散的局麵;況且大兵團的強力推進采取的都是走最近的捷徑和對核心指揮中樞的攻擊,中間開花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自然也就會使‘袁氏’的整個防守體係分崩離析。<\/p>

北征大軍緊鑼密鼓的準備、大張旗鼓的向幽州進軍,想來幽州的‘袁氏’高層必然也早已獲得了消息、做好了相應的準備,甚至也有可能向與其已經達成盟約的鮮卑軻比能部求了援;因而,即將開始的幽州之戰決不會太輕鬆,很可能要經過艱苦卓絕的慘烈鏖戰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作為幽州‘袁氏’集團的高層來說,如果不是自忖自身還有一拚之力,也絕不會漠視朝廷的聖旨的存在,一意孤行的準備與以我這個‘無敵統帥為首’的徐州軍(也是朝廷大軍)相對抗。<\/p>

事實上,‘袁氏’準備迎接這場大戰的時間要比我的準備時間長得多!在一年多以前的冀州之戰時,以袁譚、沮授為首的‘袁氏’幽州首腦就堅持‘不顧冀州的戰況變化,以穩固幽州為主,保住‘袁氏’最後的立足根基幽州’的方針。因而,最後‘袁氏’雖然丟失了冀州和並州,但由於袁紹和高幹相繼撤入了幽州,使幽州的軍力卻平添了一倍有餘的實力大增。這就像打蛇一樣,舒展開雍長身形的蛇可以輕易的尋機敲在它的七寸上;但蛇如果盤成了一團,就會使人無從下手,甚至有可能在出現疏漏時被蛇反噬所傷。其實,這也就是當初老謀深算的沮授冒著被袁紹猜忌的風險給袁譚製定的‘幽州戰略’;而袁譚也不顧其老爹袁紹在冀州戰局的頹勢,一意孤行的坐守幽州而未給袁紹發去一兵一卒的援助,也使我當初想一舉解決河北‘袁氏’的戰略構想流了產。<\/p>

當北征大軍主力進駐中山國後,前期撒出去的探馬也傳回了關於幽州方麵的敵情密報。由密報上看,幽州的‘袁氏’是已經下了同徐州軍作殊死一戰的決心。<\/p>

現在,已進軍到盤河南岸的由張飛、張頜統領的前軍、正與幽州方麵派出的以高幹為主帥的七、八萬原並州軍相對恃。高幹所統領的原並州軍陣容中,必然有河北後起三小將中的牽昭和田豫。這兩個軍略、武技均是上上之選的少年將領是絕不容小視的!在一年多以前的河北之戰中,牽昭憑借一己之力據守壺關兩個多月,令十萬曹軍在兩個月內滯留於壺關之下未能寸進;而田豫則在五原戰場上大戰當世兩大絕頂武將的‘飛將’呂布五、六十招尚能全身而退。雖然河北之戰以‘袁氏’的全麵告負而結束,但在年齡上尚要小我五、六歲的牽昭和田豫則在並州之戰中給曹孟德和呂布添了許多的麻煩,也使兩個少年將領因此而一戰成名、天下皆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