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於這個時代,不由得令我想起了這個時代原曆史的某些軼聞。並沒有其他的原因,這些軼聞說白了其實都是羅大師的《三國演義》惹的禍!比如說所謂的‘文官三醜’、‘武將三俊’、‘名人三丟’、‘路盲’、‘數盲’等等。<\/p>
<\/p>
閑解說一下,以增茶餘飯後的談資:文官三醜:諸葛瑾(臉長如驢)、張鬆(侏儒、五官錯位)、龐統(七孔朝天、也不知下雨進不進水)。武將三俊:呂布、周瑜、趙雲(均相貌英風俊朗、貌若潘安)。名人三丟:貂蟬(白門樓之後失去下落)、鄒氏(淯水之戰後不知所蹤)、徐庶(赤壁自請守關中後佚失)。路盲:關羽、董卓(以前提到過: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走了個稀裏糊塗、董卓西遷出洛陽向東)。數盲:諸葛亮(草船借箭每隻船達到了必然沉船的重量、計算起來太繁瑣就不細算了)。<\/p>
<\/p>
其實,想起這些亂七八糟的事,主要還是因貂蟬的隨軍所勾起了我腦海中的一些塵封記憶。偶然想到已經化為灰燼的王允所實施的‘連環計’,使我對貂蟬即將見到呂布心裏產生了些許莫名的別扭感覺!原曆史的一雙曆盡坎坷的‘勇將、美人’,雖然已經不可能再演繹出淒苦的樂章,但腦海中存有這段原有記憶的我,也難免心生芥蒂。自己的媳婦,那個男人又願意聽到她與別的男人的過往軼事(事實上現在根本是不存在的)?<\/p>
<\/p>
兩路的北上大軍已經啟程。首先出發的是以張遼為主帥的北擊烏桓大軍,作為先鋒的顏良率領著五千鐵騎早已經開拔,趕往代郡去會合先期陳兵在那裏的閻柔和鮮於輔;而張遼、沮授、徐晃、太史慈、再加上雙胞胎呂曠、呂翔兄弟等隨後則統率著五萬步卒、三萬鐵騎緊接著開始北上。<\/p>
<\/p>
而我所統帥的合圍南匈奴屠各族的部曲也緊跟著出發了。除了呂蒙所統率的三千橫刀軍(主要是為了增加實戰經驗、為下一步進擊鮮卑鍛煉能力)、典韋所統率的五千親衛驍騎營外,其餘的我也僅帶走了兩萬的鐵騎。剩餘的步卒、鐵騎、也包括火藥營則全部留給了賈詡,作為常備的預備隊,等待下一步調動的軍令。至於糧秣供給,則需要盡可能的就近解決。這個時代的交通條件太過落後,太遠確實也有些得不償失!<\/p>
<\/p>
雖然我所統帥的兵卒並不算太多,但麾下的戰將則是超豪華的陣容!除了典韋、呂蒙外,尚包括關、張兄弟、馬超、牽昭、田豫、張繡、以及率領著兩千鐵騎作為先鋒的文醜等。真正的是一群‘虎狼之將’!我之所以把非嫡係的將領帶在了身邊一大部分,就是在堅決的貫徹讓他們都去異域‘鬧騰’的原則。<\/p>
<\/p>
而我留給賈詡的將領也不少!我不僅把處事沉穩的趙雲留給了賈詡,還留下了張頜、高覽、韓晃、武安國、魏延、臧霸、管亥、以及張燕、楊鳳、楊奉、韓暹等,我就是想讓賈詡手中多一些可以隨機調動的將領,既對以往有過‘劣跡’的將領加強監控、改造,又要具有強大的威懾力。無論是對一些難以預知的變故,還是對朝廷的中樞,要讓賈詡都擁有絕對的實力可以輕易的應對。當然,青州的陳到、並州的樂進和李通等,同樣也要歸賈詡管轄、調動。其實,我把一多半的實力都留在河北還有另一層的考慮,那就是要留待進軍大漠鮮卑時再加以動用。此時還沒必要投入所有的實力,何必過多的勞民傷財?<\/p>
<\/p>
情況不同了,我現在統軍出征已經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的‘抬屁股就走’了!大軍開拔之時,媳婦、兒女們送了一程又一程的灑淚相別,甚至連‘小丫頭片子’孫尚香也跟在後麵、眼含霧光的殷殷相送。兒子陶麒也一遍遍、奶聲奶氣的喊:“爹爹!快些回來!麒兒會想爹爹的!......”同樣,也不由得使我懷念起現在身在巴蜀的父親陶謙和弟弟陶應。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哪!古人誠不欺。悵惘間,牽掛、眷戀之情油然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