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除了記載周勃外,還記載了像周勃這樣的人,比如東漢名將吳漢。《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一》載,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然沈厚有智略,鄧禹數薦之於秀,秀漸親重之”。意思是,吳漢為人質樸敦厚,不善言談,遇到緊急情況都不能以言辭表達,然而沉著有智略,鄧禹數次向劉秀推薦吳漢,劉秀逐漸親近器重吳漢。後來吳漢屢立戰功,為光武帝平定天下出力甚多。光武帝劉秀待他也十分深厚。《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五》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廣平忠侯吳漢去世,光武帝劉秀命令,葬禮等級應如同西漢大將軍霍光一樣。霍光是漢武帝時的托孤大臣,後來又扶持漢宣帝即位。所以,這個葬禮可謂人臣中最高的。
周勃、吳漢性格特質和處世之道,都差不多,都是敦厚之人,不善言辭,但都可以托大事。
03 為什麼漢文帝不用口才好的嗇夫?
《資治通鑒·漢紀六》載,漢文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177年),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出行,來到禁苑中虎圈旁邊,漢文帝向掌管禁苑的上林尉詢問書冊中登記的各種禽獸的情況,先後問了十多個問題,上林尉左右觀望,回答不上來。這時看管虎圈的嗇夫從旁邊代上林尉回答了漢文帝的提問。漢文帝想考察嗇夫的才能,而嗇夫有問即答,且沒有被漢文帝問倒。漢文帝很是欣賞,命令張釋之任命嗇夫為掌管禁苑的上林令。
張釋之過了一會兒才上前說:“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漢文帝回答說:“是長者。”
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漢文帝回答說:“是長者。”
張釋之說:“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都被稱為長者,可這兩個人在議論事情時都不善言談,現在這樣做,難道是讓人們效法這個伶牙俐齒、善於辭令的嗇夫嗎?秦王朝重用舞文弄法的刀筆吏,所以官吏們爭著比辦事敏捷和苛察督責,這樣做的流弊是徒然具有表麵形式的文書,皇帝聽不到其中過失,使國家最終土崩瓦解。現在陛下因嗇夫善於辭令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天下人追隨效仿,爭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實際。何況處在下位的容易受到處在上位的感化,如影隨形。陛下不可不審慎啊!”漢文帝說:“對啊!”於是取消了任嗇夫為上林令的命令。
東漢時,大鴻臚韋彪還專門稱讚此事。《資治通鑒·漢紀三十八》載,元和元年(公元84年),大鴻臚韋彪上書說:“天下樞要在於尚書,對於尚書的選拔,豈可不重視?然而近來尚書多從郎官中超遷升任,雖然他們通曉文法,擅長應對,然而苛察這樣的小聰明,大多沒有大的才能。應當借鑒漢文帝采納張釋之建議不用敏捷利口的嗇夫,深思絳侯周勃雖然木訥不善於言辭而建立大功。”於是漢章帝予以采納。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除了記載周勃外,還記載了像周勃這樣的人,比如東漢名將吳漢。《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一》載,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然沈厚有智略,鄧禹數薦之於秀,秀漸親重之”。意思是,吳漢為人質樸敦厚,不善言談,遇到緊急情況都不能以言辭表達,然而沉著有智略,鄧禹數次向劉秀推薦吳漢,劉秀逐漸親近器重吳漢。後來吳漢屢立戰功,為光武帝平定天下出力甚多。光武帝劉秀待他也十分深厚。《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五》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廣平忠侯吳漢去世,光武帝劉秀命令,葬禮等級應如同西漢大將軍霍光一樣。霍光是漢武帝時的托孤大臣,後來又扶持漢宣帝即位。所以,這個葬禮可謂人臣中最高的。
周勃、吳漢性格特質和處世之道,都差不多,都是敦厚之人,不善言辭,但都可以托大事。
03 為什麼漢文帝不用口才好的嗇夫?
《資治通鑒·漢紀六》載,漢文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177年),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出行,來到禁苑中虎圈旁邊,漢文帝向掌管禁苑的上林尉詢問書冊中登記的各種禽獸的情況,先後問了十多個問題,上林尉左右觀望,回答不上來。這時看管虎圈的嗇夫從旁邊代上林尉回答了漢文帝的提問。漢文帝想考察嗇夫的才能,而嗇夫有問即答,且沒有被漢文帝問倒。漢文帝很是欣賞,命令張釋之任命嗇夫為掌管禁苑的上林令。
張釋之過了一會兒才上前說:“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漢文帝回答說:“是長者。”
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漢文帝回答說:“是長者。”
張釋之說:“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都被稱為長者,可這兩個人在議論事情時都不善言談,現在這樣做,難道是讓人們效法這個伶牙俐齒、善於辭令的嗇夫嗎?秦王朝重用舞文弄法的刀筆吏,所以官吏們爭著比辦事敏捷和苛察督責,這樣做的流弊是徒然具有表麵形式的文書,皇帝聽不到其中過失,使國家最終土崩瓦解。現在陛下因嗇夫善於辭令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天下人追隨效仿,爭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實際。何況處在下位的容易受到處在上位的感化,如影隨形。陛下不可不審慎啊!”漢文帝說:“對啊!”於是取消了任嗇夫為上林令的命令。
東漢時,大鴻臚韋彪還專門稱讚此事。《資治通鑒·漢紀三十八》載,元和元年(公元84年),大鴻臚韋彪上書說:“天下樞要在於尚書,對於尚書的選拔,豈可不重視?然而近來尚書多從郎官中超遷升任,雖然他們通曉文法,擅長應對,然而苛察這樣的小聰明,大多沒有大的才能。應當借鑒漢文帝采納張釋之建議不用敏捷利口的嗇夫,深思絳侯周勃雖然木訥不善於言辭而建立大功。”於是漢章帝予以采納。
為什麼古人不太喜歡善於言辭的人呢?孔子曾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悅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仁心。孔子還特別厭惡這三種類型的人:“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陽貨》)。這最後一種講的就是用伶牙俐齒而顛覆國家者。在孔子看來,“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也就是說,木訥而不善於言辭的人是接近仁德的(就是張釋之所講的“長者”)。所以,孔子讚賞的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