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七|奇謀偉略者勝(1 / 3)

蘇秦又遊說韓宣惠王說:“韓國土地方圓九百多裏,軍隊數十萬,天下的強弓、勁弩、利劍都是從韓國產出。韓國的士兵腳力很強,他們射箭能夠連續發百次而不間斷。以韓國士兵的勇敢,披堅甲,攜勁弩,帶利劍,一個人可當百個不在話下。大王侍奉秦國,秦國必定求取宜陽、成皋,現在給了它,明年又再求割地,給了土地最終將會無地可給,不給又會前功盡棄、遭受後禍。況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索求沒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滿足無止境地索求,這就會結下怨恨禍害,不進行戰爭而土地就被割了。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以大王的賢能,擁有強韓的軍隊,而有‘牛後’之名,我私下為大王羞恥!”韓王聽從了蘇秦的勸說。

蘇秦遊說魏王說:“大王的領土方圓千裏,領土名義上不大,然而田舍房屋很多,放牧都無處可放。百姓之多、車馬之多,日夜絡繹不絕,熙熙攘攘,就像有三軍之眾一樣。臣私下估計大王的國家不比楚國差。現在又私下聽說大王的士兵中,武士有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敢死隊)二十萬,仆從十萬,戰車六百乘,戰馬五千匹,卻聽從群臣的說法,想要臣服於秦國。因此趙王派遣我來向您進獻愚笨的計策,訂立盟約,請大王下詔決定。”魏王也采納了蘇秦的意見。

蘇秦遊說齊王說:“齊國是四麵有要塞之國,領土方圓兩千多裏,披甲的士兵有幾十萬,糧食堆積如山。三軍精良,還有五家(國氏、高氏、崔氏、欒氏、隰氏)之兵,進攻就像鋒利的箭一樣,作戰時就像雷霆萬鈞一樣,解散就像風雨掃過一樣,有了他們,就未曾到泰山、清河、渤海去征兵。臨淄城中有七萬戶,臣私下猜測,每戶男子不少於三個,不用到偏遠的縣征兵,而臨淄的士兵都有二十一萬。臨淄富庶殷實,百姓無不鬥雞、走狗、下棋、踢球。臨淄的道路上,車多得輪子相互碰撞,人的肩膀都會摩擦,眾人揮汗如同下雨。韓國、魏國之所以畏懼秦國,因為與秦國接壤。如果出兵相戰,作戰不用十天就可看到勝負存亡。韓國、魏國如果戰勝秦國,就會兵力折半,四方邊境難守。如果出戰而不勝,那麼國家危亡就緊隨其後。因此韓國、魏國不輕易與秦國作戰,而常常臣服於秦國。如今秦國攻打齊國則不然,要背靠韓國、魏國領土,經過衛國陽晉之路,再經過亢父的險要之地,戰車、騎兵都不能成行,隻要有一百人守險,那麼一千人就不敢過。秦國即使想深入也要顧忌韓國、魏國在它背後,因此秦國隻是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攻齊國,則秦國不能侵害齊國也很明顯啊!如果不深層考慮秦國對齊國無可奈何,而想向西侍奉秦國,是群臣的計策失誤。如今沒有臣服秦國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因此願大王稍稍留意謀劃一下!”齊王也同意了蘇秦的建議。

蘇秦又遊說韓宣惠王說:“韓國土地方圓九百多裏,軍隊數十萬,天下的強弓、勁弩、利劍都是從韓國產出。韓國的士兵腳力很強,他們射箭能夠連續發百次而不間斷。以韓國士兵的勇敢,披堅甲,攜勁弩,帶利劍,一個人可當百個不在話下。大王侍奉秦國,秦國必定求取宜陽、成皋,現在給了它,明年又再求割地,給了土地最終將會無地可給,不給又會前功盡棄、遭受後禍。況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索求沒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滿足無止境地索求,這就會結下怨恨禍害,不進行戰爭而土地就被割了。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以大王的賢能,擁有強韓的軍隊,而有‘牛後’之名,我私下為大王羞恥!”韓王聽從了蘇秦的勸說。

蘇秦遊說魏王說:“大王的領土方圓千裏,領土名義上不大,然而田舍房屋很多,放牧都無處可放。百姓之多、車馬之多,日夜絡繹不絕,熙熙攘攘,就像有三軍之眾一樣。臣私下估計大王的國家不比楚國差。現在又私下聽說大王的士兵中,武士有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敢死隊)二十萬,仆從十萬,戰車六百乘,戰馬五千匹,卻聽從群臣的說法,想要臣服於秦國。因此趙王派遣我來向您進獻愚笨的計策,訂立盟約,請大王下詔決定。”魏王也采納了蘇秦的意見。

蘇秦遊說齊王說:“齊國是四麵有要塞之國,領土方圓兩千多裏,披甲的士兵有幾十萬,糧食堆積如山。三軍精良,還有五家(國氏、高氏、崔氏、欒氏、隰氏)之兵,進攻就像鋒利的箭一樣,作戰時就像雷霆萬鈞一樣,解散就像風雨掃過一樣,有了他們,就未曾到泰山、清河、渤海去征兵。臨淄城中有七萬戶,臣私下猜測,每戶男子不少於三個,不用到偏遠的縣征兵,而臨淄的士兵都有二十一萬。臨淄富庶殷實,百姓無不鬥雞、走狗、下棋、踢球。臨淄的道路上,車多得輪子相互碰撞,人的肩膀都會摩擦,眾人揮汗如同下雨。韓國、魏國之所以畏懼秦國,因為與秦國接壤。如果出兵相戰,作戰不用十天就可看到勝負存亡。韓國、魏國如果戰勝秦國,就會兵力折半,四方邊境難守。如果出戰而不勝,那麼國家危亡就緊隨其後。因此韓國、魏國不輕易與秦國作戰,而常常臣服於秦國。如今秦國攻打齊國則不然,要背靠韓國、魏國領土,經過衛國陽晉之路,再經過亢父的險要之地,戰車、騎兵都不能成行,隻要有一百人守險,那麼一千人就不敢過。秦國即使想深入也要顧忌韓國、魏國在它背後,因此秦國隻是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攻齊國,則秦國不能侵害齊國也很明顯啊!如果不深層考慮秦國對齊國無可奈何,而想向西侍奉秦國,是群臣的計策失誤。如今沒有臣服秦國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因此願大王稍稍留意謀劃一下!”齊王也同意了蘇秦的建議。

蘇秦最後到西南遊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強國,領土方圓六千多裏,有披甲士兵百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糧食可夠十年,這是霸王的資本。秦國的心腹之害莫過於楚國,楚國強則秦國弱,秦國強則楚國弱,兩國勢不兩立。因此替大王籌策,不如合縱親近諸侯而孤立秦國。臣請讓崤山以東其他國家四季向您進獻貢品,以聽從大王抗秦的明詔。並讓崤山以東其他國家將國家、社稷、宗廟托付給大王,練兵整軍,在於大王所用。因此合縱親近諸侯,那麼諸侯就割地侍奉楚國;連橫親近秦國,則楚國要割地侍奉秦國,這兩策相去甚遠,大王做何選擇呢?”楚王也同意了蘇秦的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