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甘茂進攻宜陽,經過五個月而不能攻克。樗裏子、公孫衍果然爭相在秦武王麵前說他,秦武王派人召甘茂,想撤軍。甘茂說:“息壤還在那。”秦武王明白甘茂之意,說,“有。”於是大發兵力以佐助甘茂,殺死韓軍六萬,攻占宜陽。韓國國相公仲侈向秦國謝罪以求和平。
在中國曆史上,君主能真正做到對臣子信任不疑的不多,尤其是遇到親近的人進讒言時。所以,甘茂很有智慧,他預先料到這一點,與秦武王訂立了盟誓,以便在關鍵時刻不會前功盡棄。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說明,君主要推誠待人,才能取得成功。
02 為什麼樂毅誓死效忠燕昭王?
《資治通鑒·周紀四》載,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樂毅大敗齊兵後,乘勝追擊,所向披靡,包括齊國首都臨淄在內的齊國城市都被攻占了,僅有莒城、即墨未淪陷。樂毅圍攻兩城,過了三年,城還未攻下。
有人在燕昭王麵前挑撥說:“樂毅才智過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強大的齊國在短時間內就被攻下七十餘座城池,現在隻剩兩座城池,以他的才智,攻下兩城是旦夕間的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在南麵稱王而已。如今齊國人心已服,他之所以還不行動,就是因為妻子、兒子在燕國。況且齊國多有美女,他早晚會忘記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備!”
燕昭王設酒會大宴群臣,當著眾大臣的麵,拉出說此話的人斥責道:“先王舉國之力而禮待賢士,並不是為了多得土地留給子孫。無道的齊國趁著我們國家動亂得以殘害先王,我即位以後,痛心入骨,因此廣延群臣,外招賓客,以求報仇。如果有成功者,我願意和他共享燕國。現在樂毅為我破齊,報了舊仇,齊國本來就應歸樂毅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樂毅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為平等國家,結為友好的鄰邦,以抵抗諸侯之國,這正是燕國之福、寡人之願啊!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呢!”於是斬了此人,又賜給樂毅妻子以王後服飾,賞賜他的兒子以公子服飾,並配備君王車駕乘馬及上百輛屬車,派國相送到樂毅那裏,立樂毅為齊王。
樂毅惶恐,不敢接受,拒絕了封他為齊王的詔令,並寫信宣誓以死效忠燕王。
齊國臣民,見燕國君不負臣、臣不負君,都信服燕國的德義;各國的諸侯,見他臣不疑君,君不疑臣,都畏懼燕國的信義,沒有人敢設計離間他們君臣的。
03 為什麼說項羽猜忌謀士將領是導致滅亡的重要原因?
《資治通鑒·漢紀二》載,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問陳平說:“天下紛爭不已,何時能平定呢?”陳平說:“項王的骨鯁之臣不過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等幾個人。大王如果能捐出數萬斤黃金,行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使他們相互猜忌,他們必定心離。項王為人多疑,聽信讒言,必定自相殘殺,漢軍趁機而攻打,破楚是一定可以的。”劉邦於是拿出黃金四萬斤給陳平,任他使用,不問其出入。陳平以黃金在楚軍中行反間計,說:“鍾離眛等為項王大將,功勞很多,然而終究不能分封為諸侯,想與漢王一起滅項氏而瓜分楚地。”項羽果然不再相信鍾離眛等人。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甘茂進攻宜陽,經過五個月而不能攻克。樗裏子、公孫衍果然爭相在秦武王麵前說他,秦武王派人召甘茂,想撤軍。甘茂說:“息壤還在那。”秦武王明白甘茂之意,說,“有。”於是大發兵力以佐助甘茂,殺死韓軍六萬,攻占宜陽。韓國國相公仲侈向秦國謝罪以求和平。
在中國曆史上,君主能真正做到對臣子信任不疑的不多,尤其是遇到親近的人進讒言時。所以,甘茂很有智慧,他預先料到這一點,與秦武王訂立了盟誓,以便在關鍵時刻不會前功盡棄。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說明,君主要推誠待人,才能取得成功。
02 為什麼樂毅誓死效忠燕昭王?
《資治通鑒·周紀四》載,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樂毅大敗齊兵後,乘勝追擊,所向披靡,包括齊國首都臨淄在內的齊國城市都被攻占了,僅有莒城、即墨未淪陷。樂毅圍攻兩城,過了三年,城還未攻下。
有人在燕昭王麵前挑撥說:“樂毅才智過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強大的齊國在短時間內就被攻下七十餘座城池,現在隻剩兩座城池,以他的才智,攻下兩城是旦夕間的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在南麵稱王而已。如今齊國人心已服,他之所以還不行動,就是因為妻子、兒子在燕國。況且齊國多有美女,他早晚會忘記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備!”
燕昭王設酒會大宴群臣,當著眾大臣的麵,拉出說此話的人斥責道:“先王舉國之力而禮待賢士,並不是為了多得土地留給子孫。無道的齊國趁著我們國家動亂得以殘害先王,我即位以後,痛心入骨,因此廣延群臣,外招賓客,以求報仇。如果有成功者,我願意和他共享燕國。現在樂毅為我破齊,報了舊仇,齊國本來就應歸樂毅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樂毅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為平等國家,結為友好的鄰邦,以抵抗諸侯之國,這正是燕國之福、寡人之願啊!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呢!”於是斬了此人,又賜給樂毅妻子以王後服飾,賞賜他的兒子以公子服飾,並配備君王車駕乘馬及上百輛屬車,派國相送到樂毅那裏,立樂毅為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