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吃喝之間,太守王匡舉樽避席,走至酒宴中央,環視眾人道:“今日諸位奉大義,討董賊,兵出各處,當須立一盟主,方可令行禁止,指揮統一,眾聽約束,方可進兵。”
曹『操』哈哈而笑,放下酒樽站起身來,眾人皆側目視之,隻見曹『操』走至端坐桌後的袁紹身後,側手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明相之後裔,可為盟主。”
袁紹聽之,急忙揮手拒絕,再三推辭,眾人卻是不讓,皆道:“非本初不可。”
這下袁紹方才‘勉為其難’的應承下來,趙信不禁暗地翻了翻眼皮子,心道果然還是袁紹這憨貨。
不想這麵部表情卻是被公孫瓚看到眼裏,公孫瓚疑『惑』道:‘怎麼,趙長史,你對此可是有所意見?’
趙信卻是嗬嗬一笑,並未搭理公孫瓚。
原因為何?
當初趙信與公孫瓚一同奉朝廷旨意,奔赴上穀抵禦異族侵略,趙信獻計,把最為重要,也是最得功勞的一環,交給公孫瓚。
但公孫瓚卻是讓趙信大失所望,甚至讓趙信以為,公孫瓚有可能出兵失敗,被烏丸所擒殺。也是後來上官秋的出現,這個謎題方才解開。
當日公孫瓚得到秘記之後,引兵偷襲烏丸後方,但不想卻是因為向導帶錯了路,糧草耗盡,本想搜集糧草繼續挺進,但其麾下士卒前來稟告,聲稱上古城被破,趙信堅守,劉虞後撤。
得知這個消息,公孫瓚便是引兵回了右北平,不再管趙信是死是活。
若非袁紹引兵趕來支援,隻怕趙信早成靰鞡刀下鬼耶。
過節擺在這兒,趙信自然不可能給公孫瓚好臉『色』看。
公孫瓚心知和趙信之間的彎彎繞是掰不開了,討了個無趣,自顧自喝起酒來。
眾諸侯吃酒完畢,各回營寨。
次日正午,曹『操』築高台三層,四周遍立五方旗幟,旗幟之側,則建白旄黃鉞,高台中央案幾之上,拜訪兵符將印,方請袁紹上台。
隻見袁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而拜,隨後取一黃書讀道:“漢室不幸,皇崗失統,賊子董卓,乘間隙縱罪,妄加禍害於至尊,虐天下,流良臣,非誅戮之不足以成忠!今,紹等懼社稷淪喪,為踐臣節,集合義兵二十萬,共赴國難。凡我同盟者,齊心戮力,討伐董賊,必無二誌。若尤為此盟者,天神人共誅之!皇天後土,祖宗明靈,皆鑒吾等之心。”
讀完了小黃書,袁紹帶頭歃血,其餘諸各鎮,緊隨其後。
走完了儀式,場下眾人聽其言辭慷慨激昂,不禁觸景生情,一瞬間,把自己想象成了忠漢臣子,天下第一大忠臣,涕淚橫流!
一番嚎哭之後,眾人回至軍營中央,袁紹軍帳已然成為主帳,上台高坐,堂下兩行憑爵位、年齒分布坐定。兩側自有婢女排列而上,為各鎮諸侯斟酒。
曹『操』起身,遍敬各位,遙道:“今日既然已立盟主,各當應聽從調遣,同扶國家,休要以強弱計較。”
曹『操』的開場語結束,袁紹起身,同樣的姿勢敬了諸位,隨後道:“紹雖不才,承諸公推舉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法刑,軍有軍法,各位且宜遵守,休要違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