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麾下的兩大謀士,各有千秋!上官秋更為擅長的是對人性的捕捉,了空則更多以險計為長,二者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雖施展手法不同,所達到的效果倒能大差不離。
且說趙信與袁譚交戰期間,袁紹在對幽州的管理上,將趙信此前所做的種種改革盡皆刨除,工農商三業皆照往例而行,為工農商三業對官府的貢獻被當做的理所當然,各地百姓皆敢怒而不敢言,早晚皆盼趙信能重回幽州做主。
袁紹將令已失去,卻已稍有後悔,但初到幽州,豈能朝夕更改,那豈不是毫無威信可言,但民生言語,他袁紹不不得不管,左思右想之下,取謀士許攸之策,迎幽州舊主劉虞出麵穩固局麵。
劉虞本養老於舊府之中,今日袁紹親自來拜訪,無論如何,劉虞也是漢室宗親,漢東海恭王劉強之後,禮數方麵,袁紹做的還是比較足的,劉虞也覺得甚有麵子。
大名鼎鼎的大將軍袁紹親自來邀請自己出麵,幫助其穩住幽州局麵,一直被軟禁在府的劉虞豈會拒絕,當即吧表示答應。晚間袁紹大擺宴席,邀請幽州內諸多達官顯貴前來赴宴,並在宴席上對趙信那是一頓抨擊,隨後又將劉虞請出來,大肆歌頌一番其豐功偉績,也好順利上位,撫慰民心。
一番洗刷,袁紹轉眼便成了是替朝廷平不平之事,其討伐幽州,不過是應劉虞之邀,在場眾人都是老狐狸,如何不懂其中關竅,紛紛附和,一派祥和。
……
且說袁譚戰敗後,引兵逃竄趕往壺關,朱童奉趙信之令引兵來追,卻於半道之上中了逢紀埋伏之計,交戰廝殺一番,再去追趕袁譚已追之不及。
袁譚與逢紀合兵一處,撤入壺關。
袁譚慚愧,對逢紀道:“悔不聽軍師之言,致使今日之敗。”
怎麼說袁譚也是袁紹長子,逢紀豈會輕易得罪,再說敗都敗了,追究起來對他逢紀也沒好處!
“豈是將軍一人之過,實乃紀進言不力。將軍,如今非追究誰是誰非之時,那趙信贏了一籌,定叫兵馬趁勢來取壺關!壺關雖有地利,卻將寡兵少,士氣低下,當堅守以待主公援軍也。”
袁譚道:“軍師既雲地利,何須請援兵耶?吾此番傍壺關而守,任由趙信如何叫罵,皆不出也,看其奈何。如此就不勞身在幽州處理諸多事務的父親煩神,豈不妙哉。”
逢紀自知袁譚想要在父親麵前證明自己的心思,也不說穿,方才提到請援,也不過是隱晦的提點一下袁譚罷了。
“將軍親自守城,趙信縱有天大的能耐,壺關也穩如泰山。”逢紀追隨袁紹時久,袁譚這個年輕人的脾性還是很好摸清楚的,當即順著毛兒誇了一句。
袁譚聽了,果真大喜。
兩日後,朱童引五千先鋒步卒至壺關城外,老計照用,呼喊辱罵半日,城上卻隻見到心平氣和,閑雲野鶴的逢紀,卻不見年輕易怒,動輒衝動袁譚,自無用處,無奈撤二十裏下寨。
逢紀見朱童計乏回去,嘴角不禁露出一抹冷笑,轉身下城,去見袁譚。
“將軍,朱童辱罵半日,求戰無望,萬般無奈,撤二十裏下寨,當如此鎮守壺關!待得主公穩定幽州局麵,便可通過壺關長驅直入,直搗黃龍,滅趙信而定北地霸主之位,屆時,將軍當立汗馬功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