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七星岩在今桂林城區七星公園內,是仙洞美景,也是發育完整的喀斯特溶洞。桂林,秦始皇設桂林郡,北宋置桂州,後為靜江府,明清設桂林府,為廣西省會。其地自古為西南交通樞紐,古代水運遺跡有秦始皇靈渠、武則天桂柳運河。地處南嶺山脈西南,南北向東南延伸的喀斯特溶岩盆地中,溶岩地貌典型,形成山、水、喀斯特溶洞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景觀。現市區內最大公園是七星公園,市區到陽朔的漓江段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2]明朱元璋分封靖江王於桂林府,以獨秀峰為中心建靖江藩王府,擴建城牆,有東鎮、就日、癸水、行春、東江、武勝、寧遠、麗澤、寶賢、西清、安定等十二座城門。東鎮門附近有浮橋跨在漓江上,過江不遠為七星山。
浮橋:古名永濟橋,即今解放橋處。唐代即以船隻橫排相連,貫以鐵鎖,鋪上木板,拚搭成橋,晃蕩得厲害,名浮橋。春天漓江水漲,人行浮橋,風、水和人一起晃蕩,有“東渡微瀾”之稱,桂林老八景之一。
花橋:始建於宋,跨小東江上,水洞四孔,上有長屋,可避風雨,形式美觀。
[3]七星岩:在桂林市東郊,漓江東岸。有七個排列得像北鬥七星的山峰,總稱為七星山,現為七星公園主體。北麵的天樞、天璿、天璣、天權四峰組成普陀山,形如鬥魁;南麵的玉衡、開陽、瑤光三峰組成月牙山,形如鬥柄。七星山主峰高出地麵一百三十米,其中已查明的岩洞多達十五個。七星岩即在普陀山內,有八個廳堂似的石灰岩溶洞,由一條長八百一十四米的狹窄甬道連為一體,最寬處四十三米,最高處二十七米,洞內溫度常在二十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依石景特點配上不同的彩色燈光,猶如飄渺的仙景。“棲霞真境”是桂林老八景之一。
[4]城堞(dié):指桂林古城牆,已拆,今城內有殘體。
[5]“詢寺僧岩”句:《遊記》中的七星岩是現在碧虛亭洞和七星岩洞的總稱,入洞後有上下兩層洞穴,當時上洞稱七星岩,高出遊覽洞道十多米,下洞稱棲霞洞,即今遊覽洞道。今七星岩有大小五個洞口,即七星岩、豆芽洞、曾公岩、上洞、交洞。曾公岩即今馬平街洞口。上洞和交洞洞口係抗日戰爭時開鑿,明代尚無。徐霞客從七星岩北口即今入口處入洞,向南入三天門,即今白玉長廊一帶,所經獺(tǎ)子潭即今癩子潭,紅氈、白氈即今金紗、銀紗。再到曾公岩。又從曾公岩入洞,向東經大教場至無底深潭附近,再返從曾公岩出。
[6]上洞:《徐霞客遊記》中稱七星岩的上層(上洞)為七星岩,中層(下洞)為棲霞洞,下層常年被地下水淹沒。徐霞客入洞處,為七星岩北口。
注釋
[1]七星岩在今桂林城區七星公園內,是仙洞美景,也是發育完整的喀斯特溶洞。桂林,秦始皇設桂林郡,北宋置桂州,後為靜江府,明清設桂林府,為廣西省會。其地自古為西南交通樞紐,古代水運遺跡有秦始皇靈渠、武則天桂柳運河。地處南嶺山脈西南,南北向東南延伸的喀斯特溶岩盆地中,溶岩地貌典型,形成山、水、喀斯特溶洞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景觀。現市區內最大公園是七星公園,市區到陽朔的漓江段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2]明朱元璋分封靖江王於桂林府,以獨秀峰為中心建靖江藩王府,擴建城牆,有東鎮、就日、癸水、行春、東江、武勝、寧遠、麗澤、寶賢、西清、安定等十二座城門。東鎮門附近有浮橋跨在漓江上,過江不遠為七星山。
浮橋:古名永濟橋,即今解放橋處。唐代即以船隻橫排相連,貫以鐵鎖,鋪上木板,拚搭成橋,晃蕩得厲害,名浮橋。春天漓江水漲,人行浮橋,風、水和人一起晃蕩,有“東渡微瀾”之稱,桂林老八景之一。
花橋:始建於宋,跨小東江上,水洞四孔,上有長屋,可避風雨,形式美觀。
[3]七星岩:在桂林市東郊,漓江東岸。有七個排列得像北鬥七星的山峰,總稱為七星山,現為七星公園主體。北麵的天樞、天璿、天璣、天權四峰組成普陀山,形如鬥魁;南麵的玉衡、開陽、瑤光三峰組成月牙山,形如鬥柄。七星山主峰高出地麵一百三十米,其中已查明的岩洞多達十五個。七星岩即在普陀山內,有八個廳堂似的石灰岩溶洞,由一條長八百一十四米的狹窄甬道連為一體,最寬處四十三米,最高處二十七米,洞內溫度常在二十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依石景特點配上不同的彩色燈光,猶如飄渺的仙景。“棲霞真境”是桂林老八景之一。
[4]城堞(dié):指桂林古城牆,已拆,今城內有殘體。
[5]“詢寺僧岩”句:《遊記》中的七星岩是現在碧虛亭洞和七星岩洞的總稱,入洞後有上下兩層洞穴,當時上洞稱七星岩,高出遊覽洞道十多米,下洞稱棲霞洞,即今遊覽洞道。今七星岩有大小五個洞口,即七星岩、豆芽洞、曾公岩、上洞、交洞。曾公岩即今馬平街洞口。上洞和交洞洞口係抗日戰爭時開鑿,明代尚無。徐霞客從七星岩北口即今入口處入洞,向南入三天門,即今白玉長廊一帶,所經獺(tǎ)子潭即今癩子潭,紅氈、白氈即今金紗、銀紗。再到曾公岩。又從曾公岩入洞,向東經大教場至無底深潭附近,再返從曾公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