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龍沿黃河,經青、甘、晉、冀、東三省等地,至朝鮮半島止,代表城市有北京、天津等。中龍經黃河、長江之間地區,包括蜀、秦、冀、鄂、皖、魯等地,止於渤海,代表城市有西安、洛陽、濟南等。北、中龍古今較統一,南龍古今稍有不同。南龍大致始於岷山,沿長江經滇、黔、桂、湘、贛、粵、閩、浙、蘇等地入海而止,代表城市有南京、成都、香港、廣州、福州、台灣、上海等。這三大幹脈分出支脈,支脈又分支脈,如此下去,遍布華夏大地。反映在華人生活裏是觀風水擇地而居、葬。 [7]入江之水為省十一:今廣東、福建不屬長江水係。江西屬長江水係,《遊記》未列。
按其發源,河自昆侖之北,江亦自昆侖之南,其遠亦同也。發於北者曰星宿海,佛經謂之徙多河[8]sup>。北流經積石,始東折入寧夏[9]sup>,為河套,又南曲為龍門大河,而與渭合。發於南者曰犁牛石,佛經謂之殑伽河。南流經石門關[10]sup>,始東折而入麗江,為金沙江,又北曲為敘州大江,與岷山之江合。
餘按岷江經成都至敘[11]sup>,不及千裏,金沙江經麗江、雲南、烏蒙至敘,共二千餘裏,舍遠而宗近,豈其源獨與河異乎?非也!河源屢經尋討,故始得其遠;江源從無問津,故僅宗其近。其實岷之入江,與渭之入河,皆中國之支流,而岷江為舟楫所通,金沙江盤折蠻僚溪峒間,水陸俱莫能溯。在敘州者,隻知其水出於馬湖、烏蒙[12]sup>,而不知上流之由雲南、麗江;在雲南、麗江者,知其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敘為江源。雲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轉,即此江,乃佛經所謂殑伽河也;一南流下海,即王靖遠征麓川,緬人恃以為險者,乃佛經所謂信度河也[13]sup>。雲南諸誌,俱不載其出入之異,互相疑溷[14]sup>,尚不悉其是一是二,分北分南,又何由辨其為源與否也。
既不悉其孰遠孰近,第見《禹貢》『岷山導江』之文[15]sup>,遂以江源歸之,而不知禹之導,乃其為害於中國之始,非其濫觴發脈之始也。導河自積石,而河源不始於積石;導江自岷山,而江源亦不出於岷山。岷流入江,而未始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為河源也。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蕃,經黎、雅與岷江合[16]sup>,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長於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
注釋
[8]“佛經謂之”句:古代印度傳說,以為地麵各大河都是從雪山(指今喜馬拉雅山西部一帶)四向分流,因稱四河。往北流出的一條稱徙多(sī tā)河,後有人以今葉爾羌河和塔裏木河為徙多河,並誤認為它是黃河上源。東麵流出的一條稱殑伽(jìnɡ jiā)河,指今印度恒河。南麵流出的一條稱信度河,即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西麵流出的一條稱縛芻河,應為今阿姆河。在此篇,霞客對以上各河多有自己的解釋。
[9]寧夏:明置寧夏衛和寧夏鎮,隸陝西省,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10]石門關:明設石門關巡檢司,在今麗江縣西一百二十裏石鼓稍北的金沙江西岸,地當吐蕃、麼些界上。
[11]敘:明置敘州府,在今四川宜賓市。
[12]馬湖、烏蒙:馬湖,四川涼山境內,金沙江河穀之一,高山湖泊。烏蒙,烏蒙山脈,雲貴高原主要山脈之一,金沙江和北盤江分水嶺。
北龍沿黃河,經青、甘、晉、冀、東三省等地,至朝鮮半島止,代表城市有北京、天津等。中龍經黃河、長江之間地區,包括蜀、秦、冀、鄂、皖、魯等地,止於渤海,代表城市有西安、洛陽、濟南等。北、中龍古今較統一,南龍古今稍有不同。南龍大致始於岷山,沿長江經滇、黔、桂、湘、贛、粵、閩、浙、蘇等地入海而止,代表城市有南京、成都、香港、廣州、福州、台灣、上海等。這三大幹脈分出支脈,支脈又分支脈,如此下去,遍布華夏大地。反映在華人生活裏是觀風水擇地而居、葬。 [7]入江之水為省十一:今廣東、福建不屬長江水係。江西屬長江水係,《遊記》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