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此也,並不審城陵磯、湖口縣為洞庭、鄱陽二巨浸入江之口。洞庭之西源自沅[19]sup>,發於貴州之穀芒關;南源自湘,發於粵西之釜山、龍廟。鄱陽之南源自贛,發於粵東之浰頭、平遠;東源自信、豐,發於閩之漁梁山、浙之仙霞南嶺[20]sup>。是南龍盤曲去江之南且三千裏,而謂南龍瀕江乎?
不第此也,不審龍脈,所以不辨江源。今詳三龍大勢,北龍夾河之北,南龍抱江之南,而中龍中界之,特短。北龍亦隻南向半支入中國。俱另有說。惟南龍磅礴半宇內,而其脈亦發於昆侖,與金沙江相持南下,經石門、麗江,東金沙,西瀾滄,二水夾之。環滇池之南,由普定度貴竺、都黎南界[21]sup>,以趨五嶺。龍遠江亦遠,脈長源亦長,此江之所以大於河也。
不第此也,南龍自五嶺東趨閩之漁梁,南散為閩省之鼓山[22]sup>,東分為浙之台、宕。正脈北轉為小筸嶺閩浙界,度草坪驛江浙界,峙為浙嶺徽浙界、黃山徽寧界,而東抵叢山關[23]sup>績溪、建平界,東分為天目、武林[24]sup>。正脈北度東壩[25]sup>,而峙為句曲[26]sup>,於是回龍西結金陵,餘脈東趨餘邑。是餘邑不特為大江盡處,亦南龍盡處也。龍與江同發於昆侖,同盡於餘邑,屹為江海鎖鑰,以奠金陵,擁護留都千載不拔之基以此。豈若大河下流,昔曲而北趨碣石[27]sup>,今徙而南奪淮、泗,漫無鎖鑰耶?然則江之大於河者,不第其源之共遠,亦以其龍之交會矣。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於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談經流者,先南而次北可也。
注釋
[17]中國三大龍:即中國三大地脈,土地的骨骼和脈絡,包括山脈和水脈,分北龍、中龍、南龍三大幹龍,三脈均源自昆侖山,分五脈,其中三脈入中國。古人認為龍脈影響著國運、部落聚居的吉祥,南宋朱熹的概括為後人所推崇。
北龍沿黃河,經青、甘、晉、冀、東三省等地,至朝鮮半島止,代表城市有北京、天津等。中龍經黃河、長江之間地區,包括蜀、秦、冀、鄂、皖、魯等地,止於渤海,代表城市有西安、洛陽、濟南等。北、中龍古今較統一,南龍古今稍有不同。南龍大致始於岷山,沿長江經滇、黔、桂、湘、贛、粵、閩、浙、蘇等地入海而止,代表城市有南京、成都、香港、廣州、福州、台灣、上海等。這三大幹脈分出支脈,支脈又分支脈,如此下去,遍布華夏大地。反映在華人生活裏是觀風水擇地而居、葬。 [18]城陵:城陵磯(jī),今名同,為洞庭湖口,在湖南省嶽陽市北。湖口:明設湖口縣,今名同,為鄱陽湖口,在江西省九江市東。
[19]沅:即沅江,發源黔東南鬥篷山,經湘地入洞庭湖。
[20]“鄱陽之南”句:漁梁山在福建北隅,仙霞南嶺在浙江西南隅,皆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而信豐在贛南,今名同,贛水南源亦稱信豐江,與漁梁、仙霞不相值。信豐應為廣信、永豐的省稱,廣信府在今江西上饒市,永豐縣在今廣豐縣。鄱陽東源應指上饒江,即今信江。
[21]普定:今貴州西部安順普定縣,“黔之腹,滇之喉”,處於長江水係和珠江水係分水嶺地帶,北為長江水係,南為珠江水係打幫河的源頭。貴竺:今貴陽市。都黎:今都泥江。
[22]鼓山:今名同,在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名勝。
[23]叢山關:在今安徽績溪縣北三十裏。
[24]東分為天目、武林:武林山為靈隱、天竺諸山的總名,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天目山在浙江省西北部,分為東天目山與西天目山兩支,多奇峰竹林,為風景勝地。
[25]東壩:明時又稱廣通鎮,今在江蘇高淳縣東壩鎮。
[26]句(ɡōu)曲:即句曲山,在今江蘇句容金壇交界,又稱茅山,主峰大茅在句容。道教上清派發源地。
[27]碣石:依文意,此碣石應在古黃河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