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第十七

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朕之所任,皆以為賢,卿知佞者誰耶?』對曰:『臣居草澤[1]sup>,不的知佞者[2]sup>,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若能不畏雷霆[3]sup>,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太宗謂封德彝曰:『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4]sup>,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如此,豈可堪為教令?』謂上書人曰:『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

注釋

[1]草澤:荒郊野地。這裏指民間。

[2]的:確實。

[3]雷霆:形容盛怒時大發脾氣。這裏是對帝王暴怒的敬稱。

[4]政源:國家政令的發出者。語出《韓詩外傳》:“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貞觀十年,魏征上疏曰:『臣聞為國之基,必資於德禮;君之所保,惟在於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1]sup>。然則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於君臣父子,不可斯須而廢也[2]sup>。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3]sup>。」又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4]sup>。」文子曰[5]sup>:「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然則言而不行,言無信也;令而不從,令無誠也。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德,為下則危身。雖在顛沛之中,君子之所不為也。』

注釋

[1]格:正。

[2]斯須:片刻,一會兒。

[3]“君使臣以禮”二句:見《論語·八佾》。為孔子答魯定公之語。

[4]“自古皆有死”二句:見《論語·顏淵》。為孔子答子貢之語。

[5]文子:姓文,尊稱子,其名字及籍貫已不可確考。《漢書·藝文誌》道家類著錄《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條文下隻注明:“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據史書記載,他曾遊學齊國,把道家兼容仁義禮的思想帶到齊國,形成了齊國的黃老之學。傳世《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在唐代時,文子與老子、莊子並重,天寶元年唐玄宗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詔改《文子》為《通玄真經》,與《老子》、《莊子》、《列子》並列為道教四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