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1]sup>,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2]sup>,而不可為[3]sup>。
注釋
[1]不可勝:不可被戰勝,即立於不敗之地。
[2]可知:可以預知。
[3]不可為:指客觀條件如果不具備,勝利就不可強求。為,強求。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1]sup>,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2]sup>,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注釋
[1]九地:指各種隱秘難測的地形,這裏形容很深。
[2]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層,這裏比喻最高處。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1]sup>,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2]sup>,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3]sup>,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4]sup>,無勇功[5]sup>,故其戰勝不忒[6]sup>。不忒者,其所措[7]sup>勝,勝已敗者也。
注釋
[1]見勝:預見勝利。
[2]戰勝:經戰鬥而獲勝。
[3]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比喻細微之物。
[4]智名:指有智謀的名聲。
[5]勇功:指勇敢作戰立下的功勞。
[6]忒(tè):差錯。
[7]措:措施。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1]sup>,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2]sup>,故能為勝敗之政[3]sup>。
注釋
[1]先勝:先創造取勝的條件。
[2]修道:修明政治。保法:確保法製。
[3]政:通“正”,引申為主宰。
兵法:一曰度[1]sup>,二曰量[2]sup>,三曰數[3]sup>,四曰稱[4]sup>,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5]sup>,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6]sup>,若決積水於千仞[7]sup>之溪者,形也。
注釋
[1]度:計量長短的標準,這裏指國土麵積的大小。
[2]量:計量物體多少的容器,這裏指物質資源的數量。
[3]數:數目、數量,這裏指軍隊的人數。
[4]稱:衡量輕重,這裏指雙方實力的比較。
[5]鎰(yì):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兩為一鎰。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
[6]戰民:指揮士卒作戰。
[7]仞: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一說,七尺為一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