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麤(cū):同粗。
[2]“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語出《周易·係辭上傳》,意為根據陰陽二氣交感原理,就能感通天地萬物之情。
[3]億:同臆,意為猜測。
[4]治平:北宋英宗年號,一〇六四至一〇六七。
[5]金:金星。火:火星。軫(zhěn):軫宿。
[6]《崇玄》:即《崇玄曆》,邊岡編製,唐昭宗景福二年(八九三)頒行。《宣明》:即《宣明曆》,徐昂編製,唐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頒行。《景福》:即指《崇玄曆》,唐昭宗景福年間頒行,是唐朝最後一部官方曆書。《明天》:即《明天曆》,周琮編製,宋英宗治平元年(一〇六四)頒行。《崇天》:即《崇天曆》,宋行古編製,宋仁宗天聖元年(一〇二三)頒行。《欽天》:即《欽天曆》,王樸編製,五代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頒行。
[7]黃道:黃道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那個軌道平麵向外延伸和天球相交的大圓。對地上的觀測者來說,也就是太陽在天球上周年視運動的軌道。
[8]經星:光亮恒久而持續出現的星體,一般指恒星。
[9]客星:突然出現的發光星體,例如宋代天文學家觀察到的超新星,便是客星。
[10]《素問》:即《黃帝內經·素問》。
[11]一紀:一千五百年。一會:一萬零八百年。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12]亹亹(wěi):無休止地慢流著。語出《周易·係辭上傳》。
曆法步歲之法[1]sup>,以冬至鬥建所抵[2]sup>,至明年冬至所得辰刻衰秒[3]sup>,謂之『鬥分』,故『歲』文從『步』從『戌』,『戌』者,鬥魁所抵也[4]sup>。
注釋
[1]步歲:推算一年的長度。
[2]鬥建:指北鬥星鬥柄(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在節氣之日的初昏所在方位的星辰位置。抵:指向。
[3]辰刻衰秒:古代量度時間的單位。
[4]鬥魁:由北鬥星的天樞、天璿、天機、天權四星組成。這裏指第一顆星天樞。
天文家有渾儀[1]sup>,測天之器,設於崇台,以候垂象者,則古璣衡是也。渾象[2]sup>,象天之器,以水激之,或以水銀轉之,置於密室,與天行相符,張衡、陸績所為[3]sup>,及開元中置於武成殿者,皆此器也。皇祐中,禮部試《璣衡正天文之器賦》,舉人皆雜用渾象事,試官亦自不曉,第為高等。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4]sup>,故謂之『極星』。自祖亙以璣衡考驗天極不動處[5]sup>,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熙寧中,予受詔典領曆官,雜考星曆,以璣衡求『極星』。初夜在窺管中,少時複出,以此知窺管小,不能容『極星』遊轉,乃稍稍展窺管候之,凡曆三月,『極星』方遊於窺管之內,常見不隱。然後知天極不動處,遠『極星』猶三度有餘。每『極星』入窺管,別畫為一圖。圖為一圓規,乃畫『極星』於規中。具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各圖之,凡為二百餘圖,『極星』方常循圓規之內,夜夜不差。予於《熙寧曆奏議》中敘之甚詳。
注釋
[1]麤(cū):同粗。
[2]“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語出《周易·係辭上傳》,意為根據陰陽二氣交感原理,就能感通天地萬物之情。
[3]億:同臆,意為猜測。
[4]治平:北宋英宗年號,一〇六四至一〇六七。
[5]金:金星。火:火星。軫(zhěn):軫宿。
[6]《崇玄》:即《崇玄曆》,邊岡編製,唐昭宗景福二年(八九三)頒行。《宣明》:即《宣明曆》,徐昂編製,唐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頒行。《景福》:即指《崇玄曆》,唐昭宗景福年間頒行,是唐朝最後一部官方曆書。《明天》:即《明天曆》,周琮編製,宋英宗治平元年(一〇六四)頒行。《崇天》:即《崇天曆》,宋行古編製,宋仁宗天聖元年(一〇二三)頒行。《欽天》:即《欽天曆》,王樸編製,五代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頒行。
[7]黃道:黃道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那個軌道平麵向外延伸和天球相交的大圓。對地上的觀測者來說,也就是太陽在天球上周年視運動的軌道。
[8]經星:光亮恒久而持續出現的星體,一般指恒星。
[9]客星:突然出現的發光星體,例如宋代天文學家觀察到的超新星,便是客星。
[10]《素問》:即《黃帝內經·素問》。
[11]一紀:一千五百年。一會:一萬零八百年。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12]亹亹(wěi):無休止地慢流著。語出《周易·係辭上傳》。
曆法步歲之法[1]sup>,以冬至鬥建所抵[2]sup>,至明年冬至所得辰刻衰秒[3]sup>,謂之『鬥分』,故『歲』文從『步』從『戌』,『戌』者,鬥魁所抵也[4]sup>。
注釋
[1]步歲:推算一年的長度。
[2]鬥建:指北鬥星鬥柄(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在節氣之日的初昏所在方位的星辰位置。抵:指向。
[3]辰刻衰秒:古代量度時間的單位。
[4]鬥魁:由北鬥星的天樞、天璿、天機、天權四星組成。這裏指第一顆星天樞。
天文家有渾儀[1]sup>,測天之器,設於崇台,以候垂象者,則古璣衡是也。渾象[2]sup>,象天之器,以水激之,或以水銀轉之,置於密室,與天行相符,張衡、陸績所為[3]sup>,及開元中置於武成殿者,皆此器也。皇祐中,禮部試《璣衡正天文之器賦》,舉人皆雜用渾象事,試官亦自不曉,第為高等。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4]sup>,故謂之『極星』。自祖亙以璣衡考驗天極不動處[5]sup>,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熙寧中,予受詔典領曆官,雜考星曆,以璣衡求『極星』。初夜在窺管中,少時複出,以此知窺管小,不能容『極星』遊轉,乃稍稍展窺管候之,凡曆三月,『極星』方遊於窺管之內,常見不隱。然後知天極不動處,遠『極星』猶三度有餘。每『極星』入窺管,別畫為一圖。圖為一圓規,乃畫『極星』於規中。具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各圖之,凡為二百餘圖,『極星』方常循圓規之內,夜夜不差。予於《熙寧曆奏議》中敘之甚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