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帝乙:紂王的父親。
[2]元子:元配夫人所生之嫡子。
[3]庶兄:庶妻所生兒子,但年齡比紂王大,紂王是嫡長子。
[4]圻內:帝王都城周圍,千裏之內的地方,又稱為京畿。
[5]朝歌:殷商的首都。
[6]三叔: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後來三叔作亂造反。
[7]微仲:一說是微子啟與弟弟思仲的合稱,一說微是國名,仲是思仲,本文用此說。
[8]冑子:帝王及貴族的兒子,入太學讀書,修文習武,都稱為冑子。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1]sup>之禍而奔魯。防叔生伯夏。夏生叔梁紇。曰:『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2]sup>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3]sup>,雖年大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製,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葬於防,至十九,娶於宋之上官氏。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4]sup>,故因以名鯉,而字伯魚。魚年五十,先孔子卒。
注釋
[1]華氏:宋元公十年,發生華氏作亂事件。
[2]陬大夫:指叔梁紇。
[3]貪之:非常喜歡他,想得到他。
[4]貺(kuànɡ):贈送,恩賜。
齊太史[1]sup>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道,子與悅,曰:『吾鄙人也,聞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未知寶貴也。乃今而後知泰山之為高,淵海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於民,而將垂寶以貽後世。』遂退而謂南宮敬叔曰:『今孔子先聖之嗣,自弗父何以來,世有德讓,天所祚也。成湯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已下,未始有也。孔子生於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述《書》,定禮理樂,製作《春秋》[2]sup>,讚明《易》道[3]sup>,垂訓後嗣,以為法式,其文德著矣。然凡所教誨,束脩已上,三千餘人。或者天將欲與素王之乎?夫何其盛也。』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物莫能兩大。吾聞聖人之後,而非繼世之統,其必有興者焉。今孔子之道至矣,乃將施乎無窮,雖欲辭天之祚,故未得耳。』子貢聞之,以二子之言告孔子。子曰:『豈若是哉?亂而治之,滯而起之,自吾誌。天何與焉!』
注釋
[1]太史:朝廷史官的總管。
[2]製作《春秋》:孔子替魯國編寫曆史,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哀公十四年,約二百四十二年。
注釋
[1]帝乙:紂王的父親。
[2]元子:元配夫人所生之嫡子。
[3]庶兄:庶妻所生兒子,但年齡比紂王大,紂王是嫡長子。
[4]圻內:帝王都城周圍,千裏之內的地方,又稱為京畿。
[5]朝歌:殷商的首都。
[6]三叔: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後來三叔作亂造反。
[7]微仲:一說是微子啟與弟弟思仲的合稱,一說微是國名,仲是思仲,本文用此說。
[8]冑子:帝王及貴族的兒子,入太學讀書,修文習武,都稱為冑子。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1]sup>之禍而奔魯。防叔生伯夏。夏生叔梁紇。曰:『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2]sup>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3]sup>,雖年大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製,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葬於防,至十九,娶於宋之上官氏。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4]sup>,故因以名鯉,而字伯魚。魚年五十,先孔子卒。
注釋
[1]華氏:宋元公十年,發生華氏作亂事件。
[2]陬大夫:指叔梁紇。
[3]貪之:非常喜歡他,想得到他。
[4]貺(kuànɡ):贈送,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