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克己(1 / 3)

注釋

[1]“非禮勿視”四句:此為顏淵問孔子如何實踐仁的條目。語出《論語·顏淵》。

[2]中:此指內心、存心。

[3]事:遵從。

[4]箴:用來表達規勸性質的一種文體。

[5]則:準則。

[6]其中則遷:中,指心誌。遷,變動、轉移。指心誌因為外物的障蔽而受到牽引,遂因此而產生改變。

[7]秉彝(yí):秉,執握。彝,常道。秉彝,心中持守的常道。《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8]卓:卓越、偉大。

[9]宣:表達、抒發。

[10]靜專:虛靜與專一。

[11]矧(shěn):況且。樞機:原指戶樞與弩牙。後多用以比喻事物的關鍵。

[12]興戎出好:興戎,指言語失當可能導致戰爭。出好,言語和善能夠獲致和諧。《尚書·大禹謨》:“惟口出好興戎。”

[13]誕:荒誕。

[14]支:支離。

[15]己肆物忤:肆,放縱、不加拘束。忤,違逆。指言詞放縱、輕率而與事物的道理相違逆。

[16]悖:矛盾。

[17]欽哉:尊敬、佩服。

[18]知幾:原指能見到事情萌發的細微跡象,而預見其變化。此指能細察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

《複》之初九曰[1]sup>:『不遠複,無祗悔,元吉。』伊川《易傳》曰:『陽,君子之道,故複為反善之義。初,複之最先者也,是不遠而複也。失而後有複,不失則何複之有?惟失之不遠而複,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顏子無形顯之過,夫子謂其庶幾[2]sup>,乃無祗悔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3]sup>,所欲不踰矩[4]sup>,是有過也。然其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嚐不知;既知,未嚐不遽改[5]sup>。故不至於悔,乃不遠複也。學問之道無他也,惟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

注釋

[1]《複》:《易經·複卦》卦象為下震上坤;震雷在地中微動,象征陽氣回複。《初九·爻辭》:“不遠複,無祗悔,元吉。”說明在開始不久即回複正道,因此沒有大的災難與悔恨,是至為吉祥。祗,大。祗悔,大的悔恨。

[2]庶幾:相近、差不多。此處是說孔子認為顏回已經差不多近於道了。

[3]不勉而中:不待勉強就能合乎中道。

[4]不踰矩:不會逾越了規矩。《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5]遽:急忙、立刻。

伊川曰:『《損》者[1]sup>,損過而就中,損浮末而就本實也[2]sup>。天下之害,無不由末之勝也。峻宇雕牆[3]sup>,本於宮室;酒池肉林,本於飲食;淫酷殘忍,本於刑罰;窮兵黷武[4]sup>,本於征討。凡人欲之過者,皆本於奉養,其流之遠,則為害矣。先王製其本者,天理也;後人流於未者,人欲也。損之義,損人欲以複天理而已。』

注釋

[1]“非禮勿視”四句:此為顏淵問孔子如何實踐仁的條目。語出《論語·顏淵》。

[2]中:此指內心、存心。

[3]事:遵從。

[4]箴:用來表達規勸性質的一種文體。

[5]則:準則。

[6]其中則遷:中,指心誌。遷,變動、轉移。指心誌因為外物的障蔽而受到牽引,遂因此而產生改變。

[7]秉彝(yí):秉,執握。彝,常道。秉彝,心中持守的常道。《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8]卓:卓越、偉大。

[9]宣:表達、抒發。

[10]靜專:虛靜與專一。

[11]矧(shěn):況且。樞機:原指戶樞與弩牙。後多用以比喻事物的關鍵。

[12]興戎出好:興戎,指言語失當可能導致戰爭。出好,言語和善能夠獲致和諧。《尚書·大禹謨》:“惟口出好興戎。”

[13]誕:荒誕。

[14]支:支離。

[15]己肆物忤:肆,放縱、不加拘束。忤,違逆。指言詞放縱、輕率而與事物的道理相違逆。

[16]悖:矛盾。

[17]欽哉:尊敬、佩服。

[18]知幾:原指能見到事情萌發的細微跡象,而預見其變化。此指能細察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

《複》之初九曰[1]sup>:『不遠複,無祗悔,元吉。』伊川《易傳》曰:『陽,君子之道,故複為反善之義。初,複之最先者也,是不遠而複也。失而後有複,不失則何複之有?惟失之不遠而複,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顏子無形顯之過,夫子謂其庶幾[2]sup>,乃無祗悔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3]sup>,所欲不踰矩[4]sup>,是有過也。然其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嚐不知;既知,未嚐不遽改[5]sup>。故不至於悔,乃不遠複也。學問之道無他也,惟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