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離開美國。
你倒是離開啊。
說要離開美國又來一個考慮考慮,本人幹脆呆在別墅裏麵不出來,你還真以為你的手段別人不知道?
在場的記者心底鄙視,做記者的,哪一個不是人精?他們從這件事情裏麵聞到了炒作的味道,不過是不是炒作又和他們有什麼關係?
隻要有新聞,就行了。
回去之後,記者將這段話添油加醋的組成了新聞。
“來自於華夏的天王李霖因為遭遇到《西西裏報》記者的惡意汙蔑,憤而將《西西裏報》和它的記者告上法庭,目前已經法院傳票已經到了《西西裏報》的手裏,後續如何,還請繼續關注《洛杉磯娛樂八卦》。”——《洛杉磯娛樂八卦》。
“剛進軍美國就遭遇記者的惡意汙蔑,李霖經紀人稱這是來自於美國傳媒界的惡意,她認為美國對外來明星不應該有歧視。”——《紐約時報》。
“美麗的歌聲,被指為閹伶歌手,李霖憤而反擊。”——雅虎娛樂。
“李霖是誰?”
雅虎娛樂下,許多美國的觀眾看了新聞之後就有些丈二摸不著頭腦了。
李霖是誰?
他為什麼被叫做閹伶歌手?又為什麼會憤而反擊?
“美聲?他唱歌和美聲一樣?所以才被叫做閹伶歌手?”
在斯蒂爾的宣傳下,許多美國觀眾都對李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正如斯蒂爾所想的那樣,‘美聲’這個詞語給了很多歌迷以想象力,尤其是一些愛好音樂的歌迷,他們對美聲也早有耳聞。
不過他們的美聲和閹伶歌手的美聲不一樣。
盡管他們在著力模仿閹伶歌手的聲音,但再怎麼樣,也無法達到閹伶歌手的高度,所以隻聞其名不見其聲。
現在突然聽見一個歌聲的聲音和美聲差不多,甚至被認為是閹伶歌手,立即就開始尋找他的歌曲了。
“他唱了什麼歌?像美聲一樣?”
“好像是《歌劇2》!”
“《歌劇2》是什麼?在哪裏可以聽見?”
“在娛樂天堂,不過它好像沒有架設美國服務器,網絡緩衝挺慢的,另外就是聽歌要錢,但他沒有開通美國銀行充值。”
“該死,沒開通美國銀行充值我怎麼看?信用卡可以嗎?”
“銀行充值都沒開通,你說信用卡可以嗎?”
“最討厭這種事情了,求資源,反正是國外的資源,不怕不怕。”
“盜版是不好的習慣,來,我這裏有華夏的銀行卡,大家可以通過我這裏來換成華夏幣,然後購買《歌劇2》的資源。”
“你私自兌換啊,還說我們玩盜版,也就是半斤八兩而已,不過我聽說上麵好像不管這種事情,來,給我一塊錢。”
很快,《歌劇2》的資源就通過種種方式流通到美國的網絡之上,許多聽過《歌劇2》的全部都是一片讚歎聲。
“太棒了,那段高音,難道就是傳說中的美聲?我終於明白記者為什麼會說李霖是閹伶歌手了,我在聽了這首歌之後,也覺得李霖是閹伶歌手。”
“經典之作啊,我從沒聽過這樣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我是李霖的粉絲了。”
“《歌劇2》完美,什麼時候出專輯?出了我一定買一張。”
網絡上,一片讚揚之聲。
他們已經多久沒有聽見直擊靈魂的聲音了?李霖的那段高音,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天籟之音,不知道多少美國人在瞬間就被這段歌聲吸引,然後無限循環播放。
“《歌劇2》?”
美國著名的音樂人斯波克麵對著電腦,電腦上播放的正是這段時間炒得很火的《歌劇2》,“前奏不怎麼樣。”
“雖然用了一些修飾,但依然感覺不怎麼樣,這樣的音樂也能稱得上美聲?”
“嗯,不過從歌迷的反應來看,他們似乎很滿意。”
“我在聽聽。”
歌迷喜歡的不一定是好的,但音樂人就應該做歌迷喜歡的音樂,就像是電影一樣,別人問你藝術重要還是票房重要。
百分之八十的導演會告訴你藝術重要。
但百分之八十的導演在拍攝電影的時候都選擇了追求票房。
為什麼?因為你說票房重要,媒體就會說你銅臭味重,批評你,而你說藝術重要,人家就會誇你很有見地,很有社會責任感。
而他們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就不能追求藝術了。
為什麼?
因為投資商是要賺錢的。
不賺錢誰願意投資給你?隻是票房失敗了,藝術片就成了遮羞布,‘我導的是藝術,不是銅臭’、‘觀眾看不懂我的藝術、是他們欣賞水平低了’、‘我的電影隻給藝術家看’之類的都是失敗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