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這段時間朝堂之上已經吵瘋了。
自從睿王司徒晟領兵扼守趙國暫時堵住了魏王和齊王的軍隊,朝堂之上幾派人馬就開始吵著要不要派兵去攻打遼王。
勳貴自然主張不打了,與其與遼王大軍作戰不如靜待援兵。可馮鼇不願意了,靜待援軍?那他們不是白白逼反了三藩嗎?不行,打,必須得打!
世家的力量也是支持出戰的,立刻站在馮鼇身後搖旗呐喊。至於五皇子背後的科舉勢力明麵上是處於中立,實際上卻是在拉偏架,話裏話外的意思就是勳貴們怯戰,不敢迎敵,透出的話風更是說他們與遼王早有勾結,收受了遼王的賄賂,打算賣主求榮。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勳貴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再說不打皇上都要震怒了。好,打!打也行,派多少兵,派誰出戰呢?於是這幾方支持打的大臣們就又掐起來了。
剛剛還團結一致對付勳貴的臣子們開始了大麵積內訌,幾方互不相讓打算爭奪主帥之位,把皇上撂在那裏聽他們吵群架。你說讓皇上管管?那多不符合善於納諫的仁君形象啊,好不容易樹立的幾十年的形象說不要就不要了?喔,你說不管?那得吵到什麼時候啊,不知道什麼叫兵貴神速嗎?到時候貽誤了戰機誰負責啊?哦,你說幹脆三個一起當主帥得了,那就不用吵了?這叫令出多門,真要這麼做就不用打了,將士聽誰的,三個都聽,還是三個都不聽啊?你說太子當主帥,其他的兩個當副帥?那這兩位副帥還不得拚命的拖太子的後腿啊!那這仗就注定要輸了。皇上徹底頭痛了……
這位皇帝是太宗的獨子,卻不是太宗唯一的兒子。太宗皇帝當初其實有位英明神武的長子的,誰知道這位長子竟然患了重病,一病就去了,而且沒有留下什麼子嗣,沒辦法這個二皇子雖然遠不如長子厲害也隻能選他繼承皇位了。不過,就因為不是第一繼承人的緣故,這位皇帝顯然沒有受到過什麼正統的帝王教育,等他大哥蹬腿了,太宗皇帝自己也都快掛了,哪有時間教導他啊,所以今上顯然不知道很多做皇帝的道理。明君確實是要善於納諫的,這沒有錯,但是戰時不同往日,在國家要發動戰爭的時候必須“獨/裁”才行,整個國家隻能聽到一個人的聲音,如此才能戰勝敵人取得勝利!這個聲音哪怕發出的是錯誤的指令,也比連指令都發不出要好。
不信你就看一看二戰時期,德國的某元首也好,英國的丘吉爾也好,蘇聯的斯大林也好,美國的羅斯福也好,日本的某人渣也好,中國的毛老大人還有某位光頭,誰不是這樣強勢的性格?就連意大利的那一位笑柄,死得那麼寒摻,那在國內也是說一不二的角色!戰亂時期必須如此!
現在倒好,京城快鬧成一鍋粥了,偏偏得不出個結論來!
吵了幾天,皇上終於發了場火,下麵的群臣也老實了一點兒,最終還是得出了結論。世家那一方妥協了不少力量,又掌握了太子的某個把柄,終於求得馮鼇鬆口,讓太子退出了主將之爭,之後他們幹脆提出兵分兩路由四皇子五皇子分別帶領出征的建議。
從地圖上來看,遼王也是兵分兩路的,一路進軍承德,一路進軍錦州。承德這個好理解,到了那裏距離京師就不遠了,隻剩下四百多裏而已,可以進一步威逼京城,而進軍錦州那裏則是為了擴大地盤而已。看來遼王也是個猶猶豫豫的性子,他若是豁出去一路殺奔京城,那勝敗還未可知,結果他是未慮勝先慮敗,仗還沒打就想著擴大地盤的事情了。他也不想想,奪了天下,那天下的地盤都是他一個人的,他也是司徒氏正統出身,不會有大的反對力量,到時候容納四海兼並五湖,要什麼沒有啊?可若是謀反失敗,就算占據了錦州又能怎麼樣?大軍一到,他還是得乖乖吐出來!
這樣就好劃分了。四皇子去打承德,五皇子去打錦州。為什麼這麼分?因為遼王自己就在前往承德的軍隊之中,四皇子背後的世家力量比五皇子背後的文官集團大多了,所以五皇子到底沒爭過他這位四哥。
遼王傻,京城裏這些混賬也沒好到哪裏去。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集中力量於承德打敗了遼王把他給宰了,那錦州不就根本不用擔心了嗎?結果現在這麼一分兵,京城本來兵馬就少,未必是遼王的對手,勝負也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