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定北伐諸將爭先鋒問策略群臣細思量(1 / 3)

一刻之後,司徒晟在先,江源在後,兩人一同步入宮殿。

站在後麵的江源頭戴鳳翅盔,身著明光甲,腰帶上掛著施龍鳳環刀,竟是一副出征的護衛將軍的穿著。等武將們再望向走在前麵的司徒晟的時候全都怔住了,年輕的皇帝陛下頭戴弁冠,身著韎衣……這可不是什麼尋常的服飾啊,這可是武弁服!

武弁服是什麼?靖朝的禮儀之中那是皇帝親征遣將時才會穿著的禮服!既然身著武弁服,皇帝陛下難道要親自出征嗎?!

陛下親征會去征伐何人呢?大靖國內如今宇內承平,諸藩王早已授首,周邊的外族之中茜香國混亂不休,無力西望,吐蕃天災不斷,自顧不暇。

那位四皇子順王殿下在司徒晟登基之時就改封為忠順王了,到現在還在他自己的王府中關著呢,出入尚不得自由,對付他隻要一哨兵馬足以,還用得著特意征伐嗎?

既然國內國外都不是,那麼剩下的對手,無論怎麼數都隻有一個了——北蠻國!

還沒等在座的武將們想個明白,站在皇帝陛下身後的江源已經繞到了大殿正中,對著站在上首的司徒晟行了一個軍禮,口中更是說道:“末將京畿大營節度使江源,參見陛下!”

軍禮!廷參!自稱末將!

要知道江源可不是純粹的武將,他身上可是還兼著太子太傅這類的文臣職位的,再加上所有的官員無論文武麵見聖上的時候都可以自稱為“臣”,所以這個“末將”的稱呼如今從他口中說出便顯得有些突兀。

現在江源特意用了軍中的見禮方式,自稱末將,又刻意交代清楚了他在軍中所屬的職位,略過了兵部尚書、太子太傅這等官職,隻交代自己所統轄的軍隊名稱,這分明就是大靖的廷參之禮。

廷參是什麼?那可不是什麼隨意的舉動,而是拜見將軍拜見元帥的禮儀。既然江源衝著陛下廷參,便是以陛下為帥,豈不是明擺著說陛下即將要親征嗎?

能在京中混到高位的武官們沒有一個是傻子,互相對視一下,他們也都站了出來跟著江源向司徒晟行了廷參之禮,紛紛以軍禮拜見神色越發嚴肅的皇帝陛下。

司徒晟揮手示意眾將平身,自己則做到了上首的龍椅之上,他的手中沒有拿著武弁禮服之中本該有的刻著“討罪安民”篆文的玉圭,而是握著一柄三尺長的寶劍。

此劍名曰青虹,又名魚龍,乃是高皇帝鯉魚化龍,揭竿而起的時候所持的寶劍。高皇帝曾以此劍親手斬下過昏君燕二世的項上人頭,持其登臨絕頂,因此這柄劍一直就是大靖皇帝正統之位的象征,代表著帝王的身份!

這柄劍平日裏自然是被曆代皇家好好地放進太廟的神龕之中收藏供奉著,這麼多年以來總共隻被取出過兩次而已。一次是太宗皇帝被北蠻使臣的無理言行所激怒,意欲帶兵出征,在關外同北蠻國決一死戰的時候,另一次就是現在了……那閃爍著淡青色寒光的寶劍,映襯著皇位上司徒晟那威嚴的麵容,竟然顯得無比沉重和肅穆。

司徒晟高坐禦座之上,環視台階之下的眾將們,一字一字地說道:“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義,怎能以神明華胄之身,匍匐犬羊之下?自大靖高祖皇帝以來,北蠻荼毒生靈百萬,蹂/躪州縣千裏,所過之境無論貧富搶掠罄盡,所掠之民曾犬彘牛馬之不若,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相離,致使枯骨盈廷,九廟俱震!”

“四世帝王,秣馬厲兵,輕徭薄賦,三藩皆平,諸夷俯首。天運循環,中原氣盛,複仇之日,當在此時!”

司徒晟手按劍柄,“瑲琅!”一聲,拔出了手中的青虹寶劍。高舉過頭,一劍劈下,麵前的桌案直接就被這一劍劈成了兩段,“城下之盟乃國仇也,朕欲與諸卿報四世國仇,出征北伐,誅滅北蠻!”

隻這麼一句話就立刻點燃了大殿之內所有武將的雄心壯誌——北伐!誅滅北蠻,恢複中華!

司徒晟激起了在座所有武將的鬥誌之後,武將們都紛紛開始議論起具體的策略來。孫子兵法有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呼!”國之戰事,有怎能離得開廟算呢?!

張大海本就是個暴脾氣,平日裏點火就著,他此時也不議論什麼,直接就跳了出來,站在大殿正中言道:“陛下,北蠻賊寇窺竊神器,正可謂人神共憤,天地不容!末將願為三軍先鋒,為陛下馬踏王庭,摘取蠻夷賊首,以彰大靖威儀,洗刷國恥民恨!”

此言既出,其他眾將在心中一陣抑鬱,恨得牙根都癢癢,如果是別人也就算了,竟然讓張大海這個一根筋的莽漢搶了先,這怎麼能行?

按照皇帝陛下一貫表現出的信任,在他落難之時親手帶出來的京畿大營絕對會是此次北伐的絕對主力,你張大海丫的就是京畿大營裏麵的領兵大將,都已經混成主力了,怎麼還和我們這些不知能不能參戰的人搶先鋒之位啊!你丫到底要不要臉啊!也不知道給其他同僚們留點兒機會!

自從京畿大營之中的訓導營熟悉了戰法,全部訓練完畢,這些在京的武將們都因這些軍士而見識到了最新的戰法和裝備。江源一向又不吝指導本國的將領,特意在軍中開設了專門的課程,並鼓勵京城的武將們跟著學習最新的戰法。

在這數年的磨合期過去之後,大靖的高位武將們對於新式的武裝已經了解頗多,也都曾經指揮過這樣裝備一新的軍士們作戰演練過。他們都很清楚,有了這樣強悍的裝備和強力的兵士,北蠻的軍隊最終一定會敗,絕對不是此時的大靖的對手,他們這些人等的就是北伐的這一天,怎麼會願意將天大的功勞拱手讓給別人?

過去不出手爭功,那是因為還沒有做好全部的準備。現在已經萬事具備了,就等著廟算之中定下計劃,做好前期的戰備工作就可以上戰場了,誰又願意退居人後?這時候誰能爭上隨軍出征之事,誰就肯定可以獲得一份功勞,封妻蔭子就在此時,這些武將怎能不狠狠地拚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