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勸陛下理想永不失上皇崩天下成一統(正文完)(1 / 3)

北蠻之大敗,大靖謀算有之,北蠻作死有之,天意有之,運氣有之,科學也有之。

為什麼江源上奏司徒晟不允許靖軍追入草原呢?因為他早就算到這些北蠻騎兵要被雷劈,如果靖軍追過去同樣要被劈,隻不過他沒想到北蠻這麼倒黴,一劈就被劈死了右賢王,而且這些信仰處於原始狀態的北蠻人太過服帖了,不過喊著口號被雷劈就瞬間老實了,非常出乎預料。

在江源前世的時候,有人說中原之地沒有什麼純粹的教派信仰而言,似乎所有的宗教哪怕國內原產的宗教,隻要以發展起來百分之一千要變味兒。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和當初在天竺的時候沒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其餘的宗教就更別提了,沒有一個能維持傳統的。

不止如此,似乎國人們也深諳臨時抱佛腳之道,若說信,他們似乎還真信,若說不信,他們比誰都不信。對於絕大多數的國人而言,信仰宗教?那是什麼玩意?似乎從古到今,國人們都是不信的居多,信的人太少太少了。

道理很簡單,在這片土地之上,隻從堯舜時期以後,就再也沒有了原始的神話存在了,國人崇拜的對象從來就不是永不出現的神佛,而是宗廟,而是祖先,就連對天地的信仰都被丟到了一邊。別說普通百姓,就是皇帝皇族,世家勳貴,積年的耕讀世家也是這樣做的,除了心不安的,有所求的,幾乎都是這樣,無一例外。

所以江源顯然理解不了北蠻騎兵為什麼投降的那麼快,就連當年齊王被劈導致的投降都讓他有些恍惚。齊軍投降還能推說是他們本身就是靖朝民眾,失去了首領,所以服帖的比較快。而北蠻人因為原始信仰和信心被擊碎所以瞬間投降?那是什麼鬼?

理解是理解不了,不過這個結果他倒是猜到了一些。既然早就猜到誰衝到草原誰就會被雷劈,那麼他自然會攔住自己這方的騎兵們。他也怕被劈之後靖軍內部傳出什麼不好的流言啊……

雷雨的時候,於空曠之地,怎麼躲避雷電?

幾乎所有人都會瞬間回答,打傘?!可惜這個答案不對,在空曠的地方打傘和站在樹下避雨是一個道理,被劈的幾率瞬間增大不知道多少倍,所以要防止雷電絕對不能打傘。

在雷雨之時想要躲避雷電要禁止打傘,不要大步奔跑,不要擠在一起,盡量放低身形,在打雷的時候蹲下/身去,盡量把自己縮成一團。要避開流水、暗河出口之類的地方,也要避開金屬礦藏所在的地脈。雖然不是說這樣就能絕對避開雷劈,至少把幾率降到了最低,總比怎麼劈怎麼死要強。

可惜,這些條目北蠻人沒有一個做到的。

他們倒是沒有打傘,可是騎在了馬上,相較於周圍的平原地帶而言要高出許多,簡直就是明晃晃的標誌,吸引著雷電劈過來一樣。而且騎在馬上,馬匹又在不停飛奔,不被雷電劈著還好,一旦劈到絕對會要了人命。

雷電傷人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電位差。大地是導電的,同樣也是有電阻的,所以行人就具有跨步電壓。如果是跑步,那麼步伐就比較大,跨步電壓也就大,受到的雷電傷害也就更大,反而小步行走可以避免被雷電瞬間擊斃。為什麼都是被雷劈,有的死了有的活了呢?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騎著馬走,馬的一步要比人大的多了,可想而知這些騎兵被劈的有多慘了,更何況他們站得很近,被劈了一個就會導致一連串被傷到,這才導致不過幾個雷電就劈死了幾十個,上百個人的慘狀。

而還得他們被劈的最慘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當時正沿著河流奔跑,河流本身導電,就好像一條露天的導線一樣,吸引著雷電的到來。另一個原因則是那條河流的河床位置,正是一條金屬礦脈的所在地,有著比河流更強烈的吸引雷電的作用。

當時他們不是覺得馬蹄撞擊地麵的聲音有些奇怪嗎?原因就在於此。這地方是一條距離地表非常近的鐵礦礦脈,站在那裏簡直就像揮舞著手呼喚著雷電去劈他們一樣……

江源發現這一點還是在前幾天靠近北蠻國人駐地的時候,考察地形的時候看到的。那條河的兩岸到處都是被雷電燒焦的焦灼痕跡,周圍的所有矮樹全都被雷電批過,就算這裏是平原,無遮無攔也太誇張了一些,所以他稍一注意就發現了地底的奧秘,這才能隱秘地坑了北蠻族一把。

至於那掩埋了北蠻族大部分人口的泥石流,隻能說是天災*的聯合產物,還真怪不了靖軍,完全是北蠻人自己作的。雖然江源還在心裏麵暗笑是因為皇帝陛下的烏鴉嘴詛咒了這些北蠻族人,可是究其根本,還是他們自己的錯。

泥石流也好,山體滑坡也好,固然有連降暴雨的原因,但追根溯源,還是因為植被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而植被是怎麼被破壞的?還不是因為右賢王那個家夥出的主意?

為了躲避薛進的連番偷襲,右賢王出的什麼主意?他要求軍隊依山建營,先不說背靠著泥石流的山體導致的淒慘結果,建營寨是需要圍欄的,圍欄就需要木料,木料從何而來呢?北蠻族人選擇了就地解決,也就是從背後的山上直接砍伐。

要知道北蠻人不但需要營寨的圍欄,還需要牲畜的圈欄,這都需要數量龐大的木料作為支撐,那麼他們砍伐了多少樹?完全難以計算。

不止如此,右賢王覺得密林容易藏兵,為了防止薛進的軍隊偷偷上山,從頭頂襲擊大營,他還要求北蠻族士兵大量砍伐山上的樹木,必須做到沒有寸木遮擋視線。這下好了,樹木全部被砍伐,傻子都知道結果如何。

隨後,右賢王想出個主意,想要水淹薛進騎兵,所以打算築堤壩攔截河水,製造山洪。那處河水的源頭距離他紮營之地其實沒有多遠,繞山路當然要走很久,如果翻山的話,直線距離也不過十幾裏而已。那麼修築堤壩所用的土石從哪裏出?右賢王的想法當然是就地解決了。

那處源頭本身沒有裸/露於地表的岩石層,那一處河流的河床上也隻是有一些泥沙,沒有堅硬的石塊,所以修築堤壩所用的石頭都需要從附近的山上挖掘出來填放在那裏。作為附近石塊最多的一座山,北蠻族駐地背後的那座山峰顯然也沒有被放過,反而被挖掘得更加厲害,導致山上坑坑窪窪,不知多少泥土暴露在雨水的衝刷下,也不知這樣挖掘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山體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