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學,曆史係。所有人都急著奔向教室,沒有一個打算縮回寢室翹課的,因為下一堂課可是江教授的靖朝史大課!
江教授的大名全京城大學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但年輕有才還長得很帥,講課的風格獨具一格,語言幽默,引經據典,甚至還上過國家台的講壇節目,讓這個節目的收視率一路飆升,幹掉了同一時間段的全部節目,成為了全國曆史迷心中的偶像。他上課的時候教室永遠是爆滿,就連走廊裏和窗戶外麵都坐滿了人,要是到得晚了怕是連座位都沒有了。
曆史係的學生們風風火火衝進了教室,熟門熟路地占據著有力地形,那些本來柔弱的女生們戰鬥力尤其驚人,竟然將力量更大的男生統統擠到了身後,刷刷坐滿了前三排,讓那些同樣是江教授粉絲的男同胞們咬牙切齒也沒有辦法。
鈴聲響起,江教授準時走進教室,整個教室鴉雀無聲,所有人都緊緊地盯著江教授,想知道他今天講些什麼。
不過才三十來歲的江教授毫不怯場,打開了麥克,站在講台上用頗為磁性的聲音說道:“同學們,我們今天開始要共同學習的內容是關於靖朝史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的。他雄才大略,他目光深遠,他開疆拓土,他忠勇雙全。正史之中對他的記載比比皆是,後世之人無不讚許欽佩於他,也是之中關於他的故事更是千奇百怪,讓他被遮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他是武功卓絕的領軍大將,是開創時代的首輔宰相,是忠貞於愛情的國公駙馬,是君臣相得的世代賢良,甚至是神話之中雷神的原型,更是我族譜上有明確記載的祖先。那麼他是誰呢?”
下麵的學生同時大聲回答:“江源!”
“是的,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英國公江源。”江教授笑了笑,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鏡,說道:“關於江源,大綱要求我們學習的內容相當之多,大致需要用十節課來具體剖析講解,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先籠統的了解一下江源這個人,了解一下幾個他身上的謎團和史學家們普遍爭論的問題,為我們以後的講解做個準備。”
“江源這個人,一生隻能用豐功偉績四個字來形容,他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水利學家、發明家,化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詩人,哪怕是今天,他對人們的影響依然存在。而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包裹著重重謎團,今天我們就要抽絲剝繭,了解一下江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江源,字清遠,祖籍四川成都,母為江氏,父名賈敀——這一段出自《靖史》。那麼第一個謎團就出現了,江源的身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的父親明明姓賈,那麼為什麼江源不姓賈而是姓江呢?”
“這一點在正史上沒有記載,野史上也說得五花八門,講什麼的都有,後世史學家的分析也比比皆是,各說各話,而作為江家的正統後人,我翻閱了家中所有江源及其子孫的親筆手記,也詢問了家中的長者,可是都沒能得到確定的說法,所以關於江源的父親賈敀的身份至今還是一個未解的謎團。”
“因為正史沒有任何相關記載,所以史學家們也有不同的分析,其中接受度最廣的一種就是‘賈敀’是個化名,也就是說江源的父親並不叫這個名字,這隻是隨便安上的一個名字而已。賈敀諧音就是家破,同家破人亡。很有可能江源的父族惹上了什麼事端已經覆滅了,為了躲避仇家,他的父親化名賈敀,又擔心子孫受到牽累,因此讓江源從母姓。”
“除了這種解釋以外當然還有其他的猜測,比如說野史《江源傳》中記載江源的父親賈敀是靖朝榮國公賈代善之子,書中還細細列舉了江源與賈家的仇恨,以及種種報複手段等等。不過這部書的說法早在數百年前就被著名史學家錢方羅列證據所推翻。錢方提出的第一證據就是在賈氏族譜之中並沒有賈敀這樣一個人,在族譜之中記載,賈代善隻有兩個兒子,分別名為賈赦和賈政,且兩子都死於謀反,沒有賈敀這個人,單以姓名相似就論定賈敀為賈代善之子過於牽強。”
“第二,如果賈敀為賈代善之子,那麼江源的原籍應該是金陵即應天府,參加科舉考試也應該回原籍應天府參加,但是江源是四川解元,這一點是有史料明確記載的,也與這種說法不符。”
“第三,如果賈敀是被賈家逐出家門的子弟的話,又如《江源傳》中所說,江源與賈家有仇,那麼在江源功成名就之後理應找當時的賈家報複,可是在史料之中記載江源並沒有這種報複行為。江源少年成名,官居二品京畿大營節度使,而那個時候賈家和他沒有任何交集,直到最後賈家的破滅也主要源於賈政參與到順王謀反一案,與江源無關,這些事實也與《江源傳》中的記載不同。”
“《江源傳》為匿名所作,錢方從此書的謙辭造句推斷,作者應該是勳貴後裔。眾所周知,江源於江南大案之中將勳貴世家一網打盡,所以勳貴對江源恨之入骨,寫出這樣一本書來汙蔑江源也是可以解釋的通的,所以此書的記載不足為信。”
“相對於江源的父親謎一樣的身世,江源的母親的身世就有十分詳盡的注釋了。江氏是靖武帝司徒晟的姨母,弘武伯江岩之妹,軍神江辰江熙文的嫡裔。家道淪落,被拐子拐走,顛沛流離之下嫁給賈敀,生子江源。江源是在為官之後才獲悉母親身世,進而才認祖歸宗的。”
“江源出身貧寒,父母早喪,四歲以打柴為生,曾賣柴於靜流書院,為山長沈安文收容。孩童時期就作出《詠梅》這樣著名的詩句,讓沈安文讚歎不已,收為弟子,悉心教導,因而年少成名,十六歲中四川解元,十七歲中會元,後中狀元,成為史上少有的三元及第之人。”
“江源的詩作十分有名,在課本之上就有很多,想來大家也都背誦過。可是他除了擅長作詩之外,也是當時非常出名的文學家。靖朝的主流作文思想就是文以載道,言之有物,江源的文章風格也與時代相符合。其殿試所作之文講的就是龍首渠的修建方法,如今已過千年,但是龍首渠作為著名的水利工程依然灌溉周圍土地,他的那篇文章也全文篆刻成碑立在龍首渠岸邊。曆代文人都對此文做出過評價,著名文學家朱蜻曾評價此文易一字而不可得,可見江源文學水平之高,當然,此文也是江源作為水利學家的一個重要證據。”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江源的好友林鈞同樣也是一位務實的文學家,兩個人都在經濟上、政治上、水利上等等方麵廣有建樹,這一點我們會在後麵一一講到。”
“江源的生平極為傳奇,以文狀元出仕,卻是以武勳聞名。在他成為狀元,進入翰林院不久就結識了靖武帝司徒晟,發生了著名的依樓問策,這一點初中的課本中就有詳細的記載,我就不多話了。而在之後不過數月就發生了三王作亂,齊王司徒橫、魏王司徒柏、遼王司徒標同時叛亂,意圖出兵合圍京城。當時靖武帝司徒晟剛剛封王就臨危受命,前往當時的趙國,今天的河北南部地區阻攔魏國齊國的軍隊,為江南大軍勤王救駕贏得時間。而江源則因為科舉之中的馬策一文被冠以知兵之名右遷兵部員外郎隨軍參讚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