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回回壺的黑色幽默(1 / 1)

銀回回壺的黑色幽默

西門慶死了,孟玉樓改嫁李衙內,當年富婆將昔日陪嫁又全部帶走,隻留下一時銀回回壺給西門慶的墓生子孝哥兒當玩具。李良回回壺是什麼壺?為什麼說銀回回壺不是茶壺?這需要了解穆斯林民眾的生活習慣。蘭陵笑笑生到底想用銀回回壺傳遞什麼信息?

孟玉樓的南京拔步床出現在小說開頭,她另一件小物品銀回回壺出現在小說結尾,小小銀壺有深刻哲理寓意。

布商楊宗錫死後,他的兩位嫡親長輩都想借操縱其遺婿婚事撈便宜。他的舅舅張四想將孟玉樓嫁給尚舉人;他的姑娘則將孟玉樓再嫁看成安排自己終老大事的手段。西門慶為了錢財搶娶孟玉樓,首先收買了楊姑娘,用楊姑娘對付張四。當西門慶派人來楊家抬孟玉樓的財物時,兩位長輩互揭老底,熱火朝天對罵。張四罵楊姑娘是“鳳凰不落無寶地”圖財,楊姑娘罵張四算計少婦嫩婦的財產;張四罵楊姑娘是一頭放火一頭又放水的老咬蟲、嚼舌頭老淫婦;楊姑娘罵張四是沒廉恥的老狗骨頭、老花根、老奴才、老粉嘴……眾人圍觀,樂不可支。西門慶派來的小廝伴當、眾軍牢亂中取勝,“趕人鬧裏,七手八腳,將婦人床帳、裝奮、箱籠、搬的搬,抬的抬,一陣風都搬去了”。這段描寫經常被研究者當作《金瓶梅》世情描寫典範拿出來剖析。

西門慶死了一年,孟玉樓在上墳時跟知縣兒子一見鍾情,接受李衙內求婚。李知縣派許多快手到西門府抬孟玉樓的床帳嫁妝,宛如再現西門慶借兵卒到楊家搶孟玉樓箱籠場景。蘭陵笑笑生筆尖輕輕一蕩:“玉樓止留下一對銀回回壺,與哥兒耍子,做一念兒,其餘都帶過去了。”

“銀回回壺”這件似乎普通生活用品的出現,是寫頗有心計的人物孟玉樓的點睛之筆,更是《金瓶梅》布局諷世大章法。

那麼“銀回回壺”孟玉樓上墳時跟知縣兒子一見鍾情,接受李街內求婚。是什麼?陳詔先生在《金瓶梅小考》一書中解釋為阿拉伯銀質茶壺:“按明人著作中,凡來自阿拉伯國家的東西,均加‘回回’二字,如回回教、回回曆、回回青、回回石頭等。此處寫‘銀回回壺’,或者是來自阿拉伯國家的銀質茶壺,或者是我國自製的阿拉伯國家式樣的銀壺。”陳詔先生的《金瓶梅小考》多有建樹,但解釋銀回回壺是阿拉伯茶壺,卻是不熟悉回族生活習慣的誤讀。小說本身寫得明白,孟玉樓的銀回回壺是留下“與哥兒耍子”。穆斯林家庭最講究的禮節之一就是飲茶,連第一杯茶給誰喝都有嚴格規定。茶壺絕對不能拿給孩子玩兒,茶壺也不成對。孟玉樓拿給孝哥玩的“銀回回壺”,是衝洗下身的淨壺,用大白話說就是洗屁股的。穆斯林民眾特別講衛生,按伊斯蘭教習慣,信徒淨身有大淨小淨之分。大淨,是到清真寺禮拜前全身沐浴;小淨,是在家裏拿淨壺衝洗下身。淨壺形似茶壺卻絕非茶壺。

“銀回回壺”成了孟三娘留給孝哥的念想,而孝哥其實是西門慶再世為人,多有反諷意味!孟玉樓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銀製,可以想象布商遺婿有多少值錢物品,但她留給西門慶繼承人的唯一財寶,竟是一對用來衝洗下身汙穢的銀淨壺!這簡直有點兒黑色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