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因女醫竟聯同誌 開慶祝待賞中秋(2 / 3)

後頭的那位姑奶奶道:“講女人有用無用呢,原不在乎腳大腳小,當真的武則天考女狀元的那句話,也不曉得這位女狀元腳是裝的呢,是真真小的。我聽見從前林文忠公的夫人,能夠替文忠公在軍勞中籌兵籌餉、辦奏折、辦文案。文忠公倒反事事倚仗她。隻從沒聽見他這位夫人,是個大腳婆。可見有用的,不在乎腳大腳小,沒用的,就是大腳,隻好做做丫頭老婆子。像我們這雙腳,又不大,又不小,隻會坐在房裏吃飯,靠著祖宗福蔭,做了奶奶、小姐,一無用場,才算慚愧呢,真不如放掉腳,也去當個丫頭老媽子罷。”大家話說了半天,各自散去不提。

王老娘們回家,說其大概。過了一晌那陳家的老太太,又叫人在街上喊了王老娘們過去,說:“近來很沒有消悶的法子,我這咳咳痰喘越發的重了,你們在外麵可有什麼單方?”曹新姑瞟著王老娘道:“聞得衙門裏張先生家,有個女親眷會醫,可薦進來診一診脈麼?”老太太道:“我也聽見說,此人還是行的外國醫法,住在那兒,你們認識她,何不就找了來替我看看?”王老娘道:“使得,她就住在張先生家,我去說明,請老太太打發一肩轎子去接她,必定來的。”回來告知黃繡球。黃繡球又告知畢太太,並同畢太太商議道:“此去就乘機把我與王老娘們的事,揭開來說了也不要緊,我想陳家那些親眷裏頭的女人,很有可以勸化的,借她一條路,我們走上去,豈不甚好?”

次日畢太太到了陳家,王老娘、曹新姑做了陪伴,看病敘話不用細表。果然乘機而進,把自己的來曆同王老娘們的來曆,以及黃通理、黃繡球的事情,簡簡括括,說個明白。那老太太聽得眉花眼笑,道:“姓黃的原是我們村上一個大族,當初有個什麼黃唐黃虞的,都享了太平年代,他家是單名相傳,後來又有幾個叫黃圖、黃書、黃河、黃海,無不門楣赫赫,聲勢隆隆,人丁茂盛到極處,財產富饒到極處,出的人材也文秀到極處。這是在我們以前的老輩,多曉得的。到了我們這一輩,就衰落了。如今後輩子,隻知道說起他家的黃石公,是避穀成仙;黃道周是殺身殉難,其餘的什麼黃童黃香,當作典故,那個知道他家世源流?不說在我們村上,便合起天下的人家,也算數一數二。難得他現在的子孫,還有這樣一個黃通理同他的堂客黃繡球,肯這樣做人做事,我真老悖得很,沒有聽見講起。”隨即叫房裏的丫環去請孫少爺來,吩咐:“去問你父親,可曉得這黃通理的人?”孫少爺見說:“前天父親生日,倒有個黃禍同他兒子黃福來拜壽,不曉得什麼黃通理,讓我去問問父親。”

去後,畢太太接著道:“說起這黃禍,話又長了。”便又將黃通理家先後同黃禍糾葛的事,約略一談。老太太道:“這麼說,黃禍又是個壞人。可恨黃家的子孫,就敗到如此!我也不懂什麼辦學堂、開女學的道理,想來總是有好處,沒壞處的。我那兒子、兒媳婦、孫子,成年的埋在鴉片煙堆裏,名說捐個官,也不去做,定了孫媳婦也不討,外頭的天掉下來、地坍下去,他們總不問信。有幾家卻是在外頭做官,或是在家裏納福,隻是借了功名福貴,搜刮錢財,不要講不肯替國家辦事,連自己的兒孫都不肯培植。我也常常的同我兒子講,無奈他仗著是道台大人了,把我老娘的話也不過一過耳朵。我這幾年的毛病,一半也因此而得。我是老了,早晚眼睛一閉,兩隻腳一直,管他媽的。”畢太太見這老太太說話爽直,索性安慰一番,又恭維一番,帶恭維帶激動的又解說了一番,然後歸到看病的事,給了藥方,同王老娘們辭出。自此畢太太的醫道學問、王老娘們的住處原由,同黃氏夫婦所做的事,漸漸的傳揚出來。因此及彼,就來往的人家很忙。黃繡球也不叫王老娘們裝作女先兒,竟其叫她們到那修改的女學堂裏先開了個演說會。那時陳老太太已捐助了二百千的經費,各家奶奶、小姐們合著總數,也得上三五百千。複華的存款,半是外國金洋,一時兌換不出,倒反留住未用。拿這五六百千,刻書本子、刻章程,忙忙碌碌。合起讚助的人,先是嫌少,到此時那黃通理的同誌在外另算,單算黃繡球的同誌,也有了七八位,一位就是陳老太太,還有一位李太史的夫人,一位胡孝廉的夫人,兩位吳家的小姐,其餘兩位是生意人家的奶奶:一位叫徐進明,一位叫文毓賢。吳家兩位小姐:一位叫吳淑英,一位叫吳淑美。吳孝廉的夫人,叫胡進歐。李太史的夫人,叫李振中。其中除了陳老太太,年紀是文毓賢最大,文明知識,也是文毓賢最多。第二李振中,第三徐進明,第四胡進歐。淑英淑美,年紀都隻在十五六歲。這胡進歐,就是在陳老太太家,講不如放掉腳,去當丫頭老媽子的這位姑奶奶。餘下的,便是由陳老太太同胡進歐牽連出來,與黃繡球畢太太時常往還,既捐了錢交給黃繡球辦事,大家都興頭頭的,要像王老娘們跟著黃繡球早晚受教。黃繡球應付不下,分托了畢太太。畢太太見識雖高,學問不足,也更應付不了。無非多是黃通理從中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