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的情形是,大唐朝廷之中的局勢自王忠嗣被任命外中書平章之後便產生了化學反應般的效果。在很短的時間內,朝中便形成了以李林甫楊國忠以及太子黨所支持的王忠嗣三足鼎立的形勢。太子李亨付出了整個河東道這個巨大的代價,將王忠嗣調入京城進入政事堂的策略明顯是有回報的。在朝廷的事務上,王忠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本就對王忠嗣很是寵信的玄宗對王忠嗣表示了極大的信任,王忠嗣的風頭大有後來居上蓋過楊國忠和李林甫之勢。
對李林甫而言,王忠嗣的入朝從一開始便被視為是太子李亨對自己的反擊,雖然李林甫讓李亨付出了代價,活生生將河東道挖出來交給了安祿山,但這顯然是不夠的。麵對玄宗對王忠嗣的寵信,病體未愈麵臨被替代的命運,這種感覺是極難平複的。更何況李林甫心裏清楚,一旦王忠嗣在朝中的地位得以穩固,在李亨的授意下,攻擊的首要目標便是自己。誰叫自己一直都挺壽王而對太子不屑一顧呢。在太子看來自己是他的死敵,一定是要處之而後快的。
李林甫多年的政壇經驗告訴他,針鋒相對未必是一種好的辦法,麵對風頭正勁的王忠嗣,直接對抗一定不是最佳的辦法。而自己最近的身子確實不成,也沒有殫精竭慮的精力去應付。但作為一個在大唐朝廷立足十餘年而不倒的老手而言,李林甫深知,無論對手的風頭有多麼強勁,往往隻需要抓住對方的一個弱點,便可一擊斃命。
於是李林甫索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多數時間在家中靜養,隻命其爪牙盯著朝中的一舉一動。
不久後,李林甫終於找到了契機,因為他發現,自己退避三舍之後,反而促成了楊國忠和王忠嗣的正麵交鋒。王忠嗣初入政事堂,楊國忠表現出了置身事外的態度,但隨著王忠嗣受玄宗寵信的增加,楊國忠心中產生了異樣的感覺。就像是貴婦人身邊的兩個麵首,就算都知道自己是玩物,但還是會相互的爭寵。新來的替代了自己寵信的位置,楊國忠豈會甘心。
一個月來,政事堂中,楊國忠和王忠嗣之間對於政務的意見不同,引發了數次爭執。王忠嗣本就是個性子執拗的人,他雖然並無爭寵之心,但事實上卻造成了這種爭寵的結果。而在這些爭執中,性格的原因導致王忠嗣寸步不讓,大大的激怒了楊國忠。
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密切關注著楊國忠和王忠嗣之間的爭執,終於在一次政事堂中的大爭吵爆發之後,李林甫派人向楊國忠拋出了橄欖枝。兩個本已經為了權力關係破裂的人,終於在麵對共同的敵人的時候又走到了一起。
當王源在南詔國和南詔公主阿蘿過著三天平靜時光的時候,京城中的楊國忠和李林甫達成了一致對付王忠嗣的協議。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很快便提出了方案,那便是如何讓王忠嗣遠離京城。
王忠嗣的另一個身份是隴右、朔方、河西三道節度使,要想讓王忠嗣遠離玄宗的視線,最為簡單有效的辦法便是,讓王忠嗣所轄的節度兵馬去打仗。這樣,身為主帥的王忠嗣便不得不離京去指揮戰鬥了。
而眼前就有個現成的理由讓王忠嗣出兵打仗,那便是吐蕃人殺了王鉷和羅希奭的那件事情。於是左右丞相同時進攻,遞交了要求給吐蕃人迎頭痛擊報複吐蕃人殺害王鉷和羅希奭的奏折。左右丞相同時對一件事上奏,態度堅決的要求出兵懲罰吐蕃,這還是頭一回。左右丞相難得的立場相同,提出的理由也很正當,又得到了大半朝臣的附議,甚至連遠在邊地的安祿山都特為此事上奏聲援。如此眾誌成城,倒是讓玄宗很是意外。
玄宗原本便為王鉷和羅希奭的死遷怒吐蕃,隻是考慮眾多的因素才沒有下達攻打吐蕃的命令。但現在百官請命,要求嚴懲吐蕃蠻夷之邦,就算玄宗的氣已經消了大半,也不願讓眾官員覺得自己甘願讓大唐受辱。於是乎,對吐蕃發兵報複之事,便迅速的被決定下來,成為當下大唐朝廷中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