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點頭道:“你明白就好,我不妨再將一事告訴你。陛下因為郭子儀和李光弼堅守朔方有功,已經下旨授李光弼戶部尚書兼朔方節度使。授郭子儀羽林大將軍、兵部右侍郎兼河東節度使之職。命他二人前往河東隴右兩道重整兵馬。下旨讓我們將他們帶來的兩萬河西和隴右軍殘部歸還二人。聽說,陛下要兩人積聚兵馬從上路攻襲安祿山的腹地老巢,要我們攻擊長安一線,拖住叛軍不許讓他們回撤救援。”
王源驚愕道:“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高仙芝道:“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在十日前抵達隴右河西兩道,如今落足於靈州。那兩萬兵馬我也不得不歸還給了他們,因為那本是原本屬於他們的兵馬。”
王源冷聲道:“屬於他們的兵馬?那我這個征伐平叛大元帥算什麼?他們二人的兵馬難道可不受我管束麼?那兩萬兵馬在我這裏養的壯實了,不為我攻長安出力,反倒被他們輕易的拿走了?兄長,此事你不該答應。”
高仙芝皺眉道:“我也知道你知道後肯定不高興,但我想,何必為了這兩萬兵馬弄得不愉快?此事是陛下下旨要求的,若是不許,豈非駁了陛下的麵子,鬧得滿城風雨?”
王源冷笑道:“他讓李光弼和郭子儀另率兵馬平叛,何曾給了我麵子?這二人所領之兵居然不在我這兵馬大元帥的統率之下,把我至於何處?陛下做這些決定的時候可曾考慮過我的感受?”
高仙芝低聲勸慰道:“賢弟,陛下可能是因為我們久不攻長安所以故意任命李光弼和郭子儀重組兵馬,用意自然是表達不滿,刺激我們抓緊收複失地之舉。陛下也沒下旨說這二人不受我們節製呢。”
王源看著高仙芝歎息一聲道:“兄長啊,你還看不明白麼?陛下此舉其實便是要另起爐灶啊。當初房琯和李瑁要重建禁軍,現在李光弼和郭子儀又重拉兵馬,這都表明了一件事,那便是陛下對我們的不信任。他覺得我們對他不忠心,所以不斷的想辦法以各種理由建立一直兵馬抗衡我們罷了。自始至終他對我們都是不信任的,這已經是很明顯的事情了。”
高仙芝看著王源道:“賢弟,你真當我不知道陛下的心思麼?但即便知道陛下的心思又能如何?你難道會因為此事回成都和陛下理論麼?李光弼和郭子儀若能在河西和隴右領軍東進,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長安一線我們給叛軍巨大壓力,他們若是真能突破東麵的防守而突入叛軍腹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我的目的不都是為了平叛麼?但能平息叛亂,便是你我心中所願。咱們大可不必為了此事和陛下計較。既然陛下已有猜忌之心,咱們又何必去為此事去爭執?此時此刻,若是鬧得滿城風雨,於大局是否有利?若是無法得到你想要的結果,你又是否會拋下一切不管?”
王源吸了冷氣,慢慢的冷靜了下來。他的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無奈,但冷靜下來一想,玄宗既然明知此舉一定會招致自己的憤怒,但他還是這麼做了,那隻能說明一件事,便是玄宗鐵了心要這麼做了。就算自己回成都跟他理論,也未見得便有好的結果。相反,興師問罪之舉反而會給人以咄咄逼人之感。玄宗不是傻子,上次自己強勢反擊殺了房琯之後,一個老謀深算的皇帝絕不可能犯第二次錯誤。也就是說他敢於如此,若非已經做好了應付自己反擊的準備,便是已經決意不再會向自己妥協。
那麼在這種情形下,自己若是一怒之下回成都和他理論,反而可能會正中他的下懷。自己也不可能一賭氣便撂挑子不幹,那樣玄宗極有可能會順水推舟免了自己這個大元帥。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一切難道要拱手送人?而自己一旦失去兵權,下場會是如何?這不難想象。要麼自己便跟玄宗來硬的,直接撕破臉皮來個逼宮行動,這當然是易如反掌。然而此舉帶來的後果也難以想象,在叛軍未滅的情況下,自己再行此舉,不僅天下大亂難平,而且將會坐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指責。接下來的路自己便很難走了。難道自己要走安祿山的路?直接扯旗造反?那是王源絕不願意做的,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那一天。
從戰略上而言,高仙芝所言不錯。若是李光弼和郭子儀當真能撐住北線的一片天,對於平叛之事或有助益。若是自己過於在乎權力上的得失,不免被包括高仙芝在內的人看做是自己隻在乎權力而不在乎平叛大局。雖然不至於讓自己名聲掃地,但對於自己的聲望是有較大損害的。
思量良久,王源決定咽下這口惡氣。既然大家都能看出來這次是陛下的不地道,那麼這個虧未必便是虧。吃了這個虧未必便是壞事。自己的實力並未受損,而且會贏得更多的同情分,這或許正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況且自己在沒弄清楚為何玄宗會執意如此的真正原因之前,輕舉妄動是不智之舉。玄宗等著自己發飆,自己偏偏不發飆,這或許會是更好的應對之策。
“兄長說的在理,我實不必為此事而憤怒。無論如何,平叛乃是我們的第一要務,隻要於平叛有利,我又何必計較這些。陛下要怎麼做便隨他去吧,我等無愧於心便可。多謝兄長教誨。”王源籲了口道。
高仙芝歎了口氣道:“賢弟,你能這麼想便是最好。我何嚐不是和你一樣的憤怒的和失望。但是正如你所言,我等無愧於心便可,我們是為了天下百姓,不是為了某一人而盡忠。他可不仁,我們不能不義。當前局勢不能自亂陣腳,有人看不清大局,我們可不能跟著一起犯糊塗。況且陛下此舉對我大軍並無妨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