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七章 驚聞(1 / 3)

正文第八八七章驚聞

(二合一。謝:決不氣餒、moshaocong兩位兄弟的賞。謝:etkofg、tkoman、卡卡阿殘等兄弟的票。)

時間回溯到王源抵達成都的昨日午後。壽王李瑁當街同顏真卿一番爭吵之後,趁著韋見素領著顏真卿去館驛沐浴換衣的間隙,李瑁急匆匆的趕往了散花樓中。

玄宗正在午後的陽光裏憑欄喂魚。觀月池中養了不少的錦鯉,最近玄宗喜歡來這裏觀魚喂魚,看著池水中自由穿梭的錦鯉,玄宗有時會把自己想象成水中的魚兒。自從到成都以後,玄宗感覺自己活得還不如一條魚兒自在。大唐江山支離破碎,一年前那一切還是花團錦簇,一年後的今天,自己竟然淪落到了如此的地步。

午夜夢回之際,他常常回到興慶宮的百花園中。在花叢中徜徉,在絲竹中流連。在夢裏,當然少不了那個天香國色夢魂牽繞的倩影。可是,那倩影總是模模糊糊的花海之中晃動,自己叫之不應,追之不及。

玄宗常常想起馬嵬坡上的那一天。雖然那是一場噩夢,但玄宗卻無法回避那讓人驚魂的一日。若說他對那天自己的選擇一點後悔都沒有的話,顯然是不對的。雖然他一直都是個將錯就錯,從不願承認錯誤的人。但在回想起那一日的情形,玄宗還是會為自己的懦弱而羞愧。如果那一天自己不屈服於陳玄禮等人的威逼,不下那個賜死貴妃的旨意的話,或許今天自己的心境會好許多。可是,自己還是下達了旨意,還是賜予貴妃丈二白綾。

玄宗承認自己此舉是絕情的,但他豈能為了一個女子便拋棄了江山,又怎能為了一個女子激怒陳玄禮等人,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自己是皇帝,皇帝有皇帝的選擇。然而時至今日,一想到伊人已逝,在夢裏都無法見到她一麵,玄宗又覺得生無可戀,覺得痛苦不已。

玄宗就在這樣的矛盾的心理之中度著日子。特別是來成都之後,情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雖然群臣依舊尊崇有加,外表上看不出什麼區別。但玄宗心裏清楚的很,大唐到了如今的地步,自己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在臣子們心中,自己已經不是他們心目中的那個英明神武的聖主。自己寵信安祿山釀成驚天大禍,自己在馬嵬坡為了求生而下旨殺了貴妃,這些行為已經讓自己以前積攢的所有威嚴和口碑都消耗殆盡。現在的自己不過是王源庇護之下的一個偏安之主罷了。

但玄宗內心裏是不甘心的,他不能忍受如今的局麵,不能讓自己淪落今日的地步。曾經自己一手締造了當世第一強盛之國的輝煌,曾經的自己是所有人心中的豐碑,怎能容忍自己落入今日的窘境?若自己不曾是萬人敬仰,不曾是英明神武倒也罷了。但經曆過數十年的輝煌,忽然從雲端跌落塵埃,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人痛徹心扉。

玄宗咬著牙告訴自己,必須要重振威望,重新回到那個俾睨天下億萬人仰望的時候。想當年武帝當朝,李唐子孫朝不保夕的時候自己都挺過來了,硬生生奪回了大唐皇位。那麼現在自己為何不能重新回到往日的榮光歲月。越是在危難之時,便越是能強烈的激起人的潛能。雖然數十年的安逸時光將激情和雄心已經磨滅殆盡,但到了眼下這個節骨眼上,激情之火卻重新的在玄宗心中燃起,讓玄宗已經變得遲鈍和混沌的腦子轉動的更加的靈活。

玄宗認真的分析了眼下了局勢,其實要恢複往日的榮光,要做的事情不外乎兩點。第一便是平息叛亂,迅速的穩定大唐局麵,之後再進行製度上的調整。他已經意識到了節度使權力過大帶來的巨大災難,若是能重新穩定局麵,節度使的權力一定要大幅削減。當然前提是要平息這場叛亂。第二件事便是要擺脫王源的控製。建立絕對忠於自己的力量,讓自己重新擁有無上的權威。

自從來到成都之後,玄宗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壓力的來源方方麵麵,但最大的來源便是這個王源。玄宗承認,王源是有大功於己的,若不是他,自己還不知處境如何。若不是他,自己現在要麼已經被李亨篡位架空,要麼已經流落不知何所。但王源既是大唐臣子,他做的一切也都是他該做的,而自己也給了他足夠的尊重,他身為人臣應該表現的謙卑而感恩些。然而王源似乎永遠跟自己若即若離,給玄宗的感覺是這個王源永遠都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成為自己忠心的臣子。

特別是來到成都之後,玄宗清楚的感受到了,在這裏百姓們對王源的愛戴遠勝於己,官員們對王源的尊敬也遠勝於己。這顯然是玄宗絕不可接受的。一個臣子的威望會蓋過皇帝,這便是一種大逆不道。功高震主倒也罷了,功高蓋主,甚至在名望和聲譽上超過主人,那這便不是一個好的臣子。這便是權臣,一個讓人感覺到了巨大威脅的權臣。

更何況王源手握著現在大唐所有的兵馬,那是他一手經營了數年的神策軍。雖然名義上是大唐的兵馬,但玄宗知道,這支兵馬隻有王源才能調動,甚至包括自己都沒有調動他們的可能。這是極為可怕的。有安祿山的前車之鑒之後,玄宗早已如驚弓之鳥。如果王源和安祿山一樣懷有異心的話,那將比安祿山更為可怕,因為自己甚至連逃的可能都沒有。自己立足的是王源的地盤,身邊是王源的兵馬,自己插翅難逃。

若王源表現出如忠犬一般的忠誠倒也罷了,偏偏這個王源不斷的挑戰著自己的底線,不斷的逼迫著自己做出不願做的事情,這讓玄宗心中越發的覺得不快和憤怒。

當然,玄宗也明白不可同王源撕破臉皮。王源手握重兵的威脅是一方麵,另一方麵玄宗也意識到自己要想平叛回歸長安,則必須依靠王源。不得不說,王源是目前大唐的中流砥柱,若不是他,十幾萬叛軍早已攻入蜀地,自己早已不知又要逃向何處。通州一戰,六萬兵馬大敗十八萬叛軍,那是何等的氣魄。那一戰之後,形勢當即逆轉,玄宗也真正看到了平叛成功的曙光。所以玄宗盡量讓自己隱忍,盡量讓自己表現的對王源寵信有加,這既是形勢的需要,也是一種策略。

玄宗不惜殺了房琯以平息王源之怒,雖然在這件事上,玄宗感覺到了巨大的屈辱。玄宗不惜以相國之位相加,從而表現出自己對王源的恩寵和嘉獎,事實上玄宗根本就不想讓王源成為大唐相國。玄宗以一種極為低調和隱忍的方式來迷惑王源,但暗地裏他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能夠突破這種被王源的陰影籠罩之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