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同意的很幹脆,倒讓王源甚是意外,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提議其實正中玄宗的下懷。玄宗並不相信王源所言的什麼叛軍會內亂,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的話,玄宗將王源此舉一概視為糊弄自己的鬼話。
在玄宗看來,王源無非便是不想攻下長安,不想積極平叛罷了。因為一旦攻下長安,奪回洛陽,自己便將離開成都,脫離他王源的控製。而且一旦平叛結束,他王源還好意思當這個平叛大元帥麼?他還能阻止禁軍的重建,各地節度兵馬的重建麼?王源此舉無非是想困住自己,以忠君之名,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實。
而玄宗不假思索的同意了王源這個近乎荒唐的建議的原因便是玄宗寄於厚望的借兵攻長安之事。本來若王源的大軍在長安以東駐紮,即便李瑁和回紇人達成借兵的協議,郭子儀和李光弼有了足夠的實力拿下長安,那也是一件棘手之事。王源的神策軍就在長安旁邊,一旦郭李攻城,神策軍一定不會袖手。長安城攻下後,誰的兵馬先占領長安城控製住長安城還是個未知數。而玄宗借兵的目的便是要郭子儀和李光弼先一步控製長安城,這樣王源的兵馬便不會被允許進入城中,從而達到自己回到長安之後擺脫王源的控製的目的。那麼難題就在王源的神策軍若一直在長安左近的話,這個計劃是很難奏效的。
玄宗本來正在焦慮於借兵成功之後該如何找個理由讓王源的神策軍調離長安一線,從而給郭子儀和李光弼占領長安城的機會的事情。該以何種理由說服王源的兵馬調離,而不至於讓王源產生會懷疑。現在王源卻自己上門來提出了退兵的想法,玄宗差點就沒忍住笑出聲來。老天開眼,否極泰來,自己是天子子,老天都會在關鍵的時候幫著自己解決難題,這充分說明自己受天之眷顧,大唐氣數尚在,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王源離去後,玄宗在屋子裏大笑出聲,忽而詩興大發,急命內侍鋪紙磨墨,揮筆作詩一首:節變寒初盡,時和氣已春。繁雲先合寸,膏雨自依旬。颯颯飛平野,霏霏靜暗塵。懸知花葉意,朝夕望中新。
看著墨跡森森的詩作,玄宗得意不已。‘懸知花葉意,朝夕望中新’這兩句最是得意,一切正在朝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不正是中新之望麼。玄宗命人將此詩裝裱,掛在書房牆上,感歎自己很久沒有作出這樣的好詩了。
王源回府後寫下書信交給兩名送信的親衛回複高仙芝,同意他的建議,將大軍退守金州邠州一帶休整過冬。這個決定作出後王源其實也鬆了口氣。因為大軍紮營於灞河兩岸,雖然有所庇護。但長安的冬天之殘酷是難以想象的,即便又充足的物資供應,但一到大雪紛飛天寒地凍之事,以灞河軍營的那些過冬的庇護營地,也不免遭受風刀霜劍之苦。畢竟是野外軍營,防寒設施是無法完備的,一個冬天下來,什麼樣的情形都會發生,很可能會在嚴寒之中士氣消磨發生難以預料之事。能夠退守城池之中過冬,對大軍而言絕對是一件好事。
以前是擔心史思明離開長安,所以困住他和他的兵馬,現在卻是希望史思明離開長安,因為希望史思明和安慶緒之間會產生內訌。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風雲變幻,情勢迥異,王源也不得不感歎這大唐的世界其實也是變化快的很。對王源而言,他絕不想和對手硬碰硬的死拚,他更希望會漁利其中,避免神策軍的過多傷亡,眼下的這個決定便是基於這種考慮。這也是他寧願冒著史思明撤離長安後或和安慶緒團結一致合兵一處更加壯大的危險,也要這麼做的原因。
……
次日午後,王源從政事堂回府後,黃三已經備好了車馬等著他了。因為王源和黃三約定好了,今日要去城東拜祭黃老爹的墓。回成都數日,為各種事情所糾纏,王源一直想去拜祭一番。但拜祭掃墓需要合適的日子,王源其實不信這個,但也不願壞了規矩引發不安,所以便忍耐了幾日。直到昨晚黃三告訴王源說明日黃曆上是適合掃墓祭祀的日子,王源便立刻答應明日午後去拜祭。
兩輛馬車並數十騎飛馳出東城門,沿著官道行了五六裏,拐上一條通向龍爾山的土路。一路上寒風刺骨,四野蕭索。短短數日之間,寒潮來襲,天氣變的很是寒冷。即便冬陽高照,但其實也抵擋不住越發明顯的刺骨的寒冷了。
一處小山之下,眾人下馬下車徒步步行上山。前來拜祭的除了王源和李欣兒之外,還有黃三和黃英黃杏兄妹以及譚妮兒幾人。行到山腰處,一片向東的山坡平坦之處,一座墳墓孤零零的矗立在荒草之中,墳頭的黃草都已經有了不少,在寒風中微微搖擺。
一到墓前,黃英和黃杏便眼淚吧嗒吧嗒的往下掉,跪在墳前泣不成聲了。
“二郎,這便是我爹的墓了。一個多月沒來,墳頭都長了這麼多的草了。”黃三紅著眼圈沉聲道。
王源微微點頭,上前去將攜帶的酒飯供果一一擺在墳前,點上三炷香插在墳前,跪在墳前磕頭。黃老爹雖然和王源並無血緣關係,但王源其實和他的感情甚好。當年落魄為坊丁之時,王源經常便在黃家出入,黃老爹和自己甚是談得來。和他的兒子黃三的木訥不同,黃老爹很是健談,和王源談天說地說些掌故見聞,爺倆甚是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