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四章 北境(2 / 3)

後世,四川境內的一座大型鐵礦就叫做攀枝花鐵礦,種種跡象表明,這座鐵礦便是後世攀枝花鐵礦的前身。木棉就是攀枝花,木棉山嶺就是攀枝花山嶺,名字對上,也都是蜀地,那已經確定無疑了。

鐵礦的開采和產出不可能一蹴而就,王源估摸著起碼需要到明年春天才有可能正式的產出鐵錠來,距離批量鑄造鐵鑄炮便更為遙遠了。王源期待著能在明年夏天之前鑄造出百餘門鐵炮,隻要這玩意成了規模,配合著能研製成功投入實用的手雷,那麼平叛的日程便可大大的縮短。在這種劃時代的熱.兵.器登場之後,叛軍將毫無抵抗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關鍵的因素便是要在這一切都成型之前,抵擋住叛軍有可能的反撲,讓形勢一直穩定在目前的情況下不至於惡化。另一個關鍵的因素便是,玄宗要能容忍這大半年的時間,而不會急於要自己采取行動,或者是私下裏采取什麼行動。

對王源而言,當一切準備就緒時,平叛隻是個時間問題而已。當然,要在一切沒有橫生枝節的情形下。

……

就在成都的第一場大雪紛揚而下,王源以及大唐朝廷上下都在為難民的禦寒過冬的安置和賑濟忙的不可開交之時。大唐北疆靈州,李光弼和郭子儀二人也在大雪彌漫的南城門外迎來了壽王李瑁的到來。

兩個月以前,李光弼和郭子儀被玄宗寄予厚望,兩人分任朔方河東兩道節度使之職,被授命來朔方和河東收拾殘部,募集兵馬,重新建立一隻除神策軍之外的平叛大軍。

郭子儀和李光弼心裏都清楚的很,陛下對自己兩人寄予的厚望可不僅僅是另建一隻兵馬加快平叛進程那麼簡單。在覲見陛下的私下裏的交談之中,兩人都深深的感受到了陛下對目前處境的擔憂。即便陛下沒有挑明了來說,郭子儀和李光弼也明白,陛下對於王源大權獨攬一人獨大的局麵是很擔心的。

對於王源,郭子儀和李光弼都見識過他和他的部下的強勢。特別是李光弼,當年和王源一起攻打吐蕃時便見識到了王源的強勢和霸道,心中便已經積累了太多的不滿。隻不過,當初有哥舒翰這個直性子在前麵作為擋箭牌,自己倒也沒受過多的波及。但從那時起,李光弼便對王源已經失去了好感。

李光弼曾經自己問自己,到底自己為何對王源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厭惡感,到底為什麼自己總是覺得無法同這個人交心共處。其實捫心自問,當初自己和哥舒翰在吐蕃兵敗之後,王源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幫了自己和哥舒翰不少。甚至在陛下論罪時王源還幫他們說了好話,據說還引起了陛下的不滿。按理說自己該對他抱有感激之情才是。然而李光弼心中卻無半分的感激之情。

李光弼是個勇於麵對內心的人,在很多個剖析自己的夜裏,李光弼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最後,他得到的結論是,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王源實在太成功了,實在運氣太好手段太多,得到的太多也太快了。自己對這個人懷有著深深的嫉妒之心。

這個人就像天上的一團火,光芒耀眼奪目。而自己這些人在他的照耀下都黯淡無光。他王源越是成功,便越是襯托出其他人的無能。曾幾何時,自己跟隨王忠嗣在北疆縱橫馳騁聲名鵲起之時,這個王源還隻是個默默無名的小小坊丁。而後來,此人一發不可收拾的躥升起來,自己的光芒完全被他掩蓋。甚至淪為此人升官的墊腳石。

正因為感受到了此人的壓力,自己才暗暗起了爭勝之心。也正因為有了爭勝之心,吐蕃之戰時,自己才默認了哥舒翰率軍極進攻擊邏些城的行為。當時的想法雖然帶著些僥幸,但若能夠率先拿下邏些城,自己和哥舒翰便可以淩駕於王源之上,遏製此人躥升之勢。可惜的是,運氣差了些,被吐蕃人圍殲於納木錯湖,導致了後來的窘境。自己和哥舒翰被陛下斥責受罰,而王源卻撿了個大便宜。戰勝吐蕃,訂立城下之盟的功勞大多為其所攫取,相較於他所得到的名聲和嘉獎,他的那些廉價的示好和表麵上的維護簡直不值一提。在王源不經意間的眼神裏,李光弼能感受到那種骨子裏的輕蔑和不屑。

這種輕蔑和不屑的眼神在時隔兩年的蒲州城中,李光弼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同樣是自己兵敗落魄之時,同樣是被王源搭救到了他的大軍之中。兩件事相隔數年,但帶給李光弼的是一樣的無地自容和咬牙切齒。雖然王源從沒有說過一句讓自己難堪的話,但李光弼卻覺得,那比說了難聽的話還讓人難堪。可是王源不說,依舊是那種笑容和眼光,讓李光弼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

之後的那次會議上,李光弼對王源舍棄大軍要去救顏真卿的舉動表示異議。然而不僅自己的話被王源無視,還引來了王源的部下的嘲笑和奚落。當年吐蕃兵敗的事情、潼關兵敗的事情一一被翻了出來。王源雖沒說半句,但他部下的那些話顯然是王源授意的,李光弼堅信如此。李光弼知道,自己和王源之間不可能有本分的交集了,自己不可能聽命於王源,而王源也不可能信任自己。故而在王源離開之後,李光弼和郭子儀進行了一次長歎,將自己所認知的王源這個人的秉性盡數告訴了郭子儀。慶幸的是,郭子儀對王源也並無好感,覺得此人盛氣淩人,所以兩人決定離開王源的大軍回到成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