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九章 奪城(2 / 3)

還有一件事便是王源承諾給李珙等人的以平叛之名募兵的許可和支持。為了不讓這件事弄的太大,王源要求李珙等人遠離劍南,去河西道和隴右道去辦這件事。河西道隴右道也安置了數十萬的難民,兵源也不成問題。而且在偏僻的戈壁灘上有數處軍營,可以作為訓練兵馬之所。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珙李璲等人率三千兵馬,押解著王源調撥給他們的三十萬石糧草和大量的軍械物資離開成都,一路往西北河西隴右兩道交接之地的偏僻的戈壁灘上而去。他們要在那裏招募兵馬訓練兵馬,將來作為他們爭奪皇位的籌碼。

事情基本安排妥當之後,王源和高仙芝柳鈞等人便準備前往軍中,因為李瑁攻打長安之戰便要開始了。王源不想錯過這場好戲。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高仙芝回到成都後的第五天清晨,王源攜一千親衛騎兵,和高仙芝柳鈞等人離開成都奔赴金州。

……

長安城北九十裏外的蒲州城。十餘日前,這座長安北邊的門戶城池便被來自靈州的十六萬回紇大軍和唐軍的聯軍擠得爆滿。好在數月之前,神策軍曾經從叛軍手中奪回蒲州,並對城池進行了簡單的修繕,在城中也設有幾處容量巨大的軍營,這才勉強將兵馬盡數安頓於此休整。

抵達蒲州之後,李瑁便迫不及待的和李光弼商議要猛攻長安。然而抵達的這幾日時間天公不作美,刮了好幾天淩冽的寒風,天氣也陰沉的下了幾場冰雹,這種天氣下攻城是絕對不成的,所以便隻能往後推延等待雲開日出的好天氣。這讓李瑁很是不開心。

但對李光弼而言,這種推延是必要的,即便天氣晴好,攻長安也不是說攻就攻的,而要做大量的準備。長安城的城防堅固,需要有大量的攻城器械相助,而白手起家的李光弼的兵馬以及靠著騎兵作戰的回紇兵馬是根本無法強行攻城的。所以,必須要在戰前臨時製造大量的攻城器械。投石車弩車雲梯攻城衝車這些攻城必備器械多多益善。於是在這段時間裏,大軍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伐木造器之中。蒲州左近的幾處山頭上的木料都被砍了精光,在工匠的帶領下全力打造器械。

然而回紇兵馬是絕不會參與動手的,伐木造物這些事情都落在了六萬唐軍的身上。回紇的十萬兵馬躲在營地裏大吃大喝大睡,根本不會伸一個手指尖兒。李光弼曾要求十萬回紇兵的領軍將領乞紮納力派兵協助。乞紮納力的回答差點讓李光弼氣歪了鼻子。

“我們是來打仗的,可不是來做苦役的。這些事我們可不會去做。我的兵馬要養精蓄銳。再者說了,造這些有個屁用。攻城便攻城,一窩蜂猛衝到城下,搭上梯子攻上去占領城池便罷了,搞這些東西有個鳥用。”

李光弼翻著白眼心想:這幫回紇人隻會騎馬衝鋒射箭砍殺,那裏經曆過攻擊大城的作戰?他們北方的草原上也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城池,都是些木石簡單搭建的城堡圍牆,裏邊都是氈帳草棚的住處。他們打仗固然是可以騎馬縱橫,但卻不知道大唐的城池有多堅固。要是讓他們看看長安城的城牆有多高,護城河有多深的話,他才會明白事情不是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李光弼也不想跟他磨嘴皮子,他們不願動手便拉倒,反正六萬唐軍的人數製造器械也夠了。這六萬兵馬大多為新募之兵,隻有不到一半可以作戰,攻城主力還是要靠回紇人,李光弼可不想在這時候和乞紮納力鬧得不愉快。

然而,這些閑著不幹活的回紇人偏偏還不安分,閑得無聊還跑到打造的工地上招惹唐軍,辱罵戲謔唐軍士兵。唐軍士兵們氣不過,鬧出了幾場風波來,雙方還小規模的火拚了幾場架,死了上百唐軍士兵。於是唐軍士兵們紛紛要求嚴懲鬧事者,搞得怨憤甚大。事情鬧到這樣的地步,李光弼可不幹了。於是李瑁召見乞紮納力,很不客氣的訓斥了他一頓。乞紮納力雖然囂張跋扈,但也知道不能鬧得太過分,否則會壞了雙方的協議,骨力裴羅也不會饒了自己。乞紮納力將為首的幾名回紇士兵綁了,當眾砍了腦袋,才將此事平息了下來。

器械的製造還算順利,六萬唐軍一起動手,一天數百架的器械成型。雖然歪瓜裂棗一般不太好看,但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臨時所用,倒也不在乎賣相。利用準備攻城器械的空隙時間,李光弼親自去長安周邊進行了一次實地的偵察。

這不是李光弼第一次偵察在叛軍盤踞下的長安城防,幾個月前,李光弼和郭子儀在被王源的兵馬救出豐州抵達蒲州神策軍軍營之中後,李光弼便曾經親自去長安查看叛軍城防。所以李光弼才會對攻長安如此的慎重,便是因為當時看到了長安城在叛軍的經營下城防堅固,難以攻破。然而,這一次偵察之後,李光弼更是驚的目瞪口呆。幾個月的時間過去,長安城的城防已經比數月前更為堅固。城牆高了數尺,城牆上的箭塔多了不計其數。護城河也拓寬了幾丈。城外開闊地上遍布密密麻麻肉眼可見的陷馬坑和陷阱。整座長安城像是一座怪獸一般被武裝到了牙齒。

李光弼心都涼了,要想攻下長安,恐怕是件極為艱難的事情了。憑著這十萬回紇兵馬以及六萬戰力孱弱的唐軍,恐怕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難怪以王源百戰百勝的能力也不敢輕易進攻長安,怕也是擔心一世英名毀於此處吧。

偵察了城防之後,憂心忡忡的李光弼立刻回到蒲州,當晚,李光弼在李瑁的寢處覲見李瑁,將長安城的情形一五一十的稟報給李瑁聽。閃亮的巨燭之下,李瑁身著華衣神清氣爽的坐在軟榻上,聽著李光弼描述長安城的城防狀況。越是聽李光弼的敘述,李瑁臉上的表情便越是凝重,他從李光弼的語氣中聽到了一絲膽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