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事說一下。有兄弟說我一天一更太少。但其實這一更字數分開了就是兩章,我隻是合在一起而已。字數也一直在六千左右。後麵會一直保持在5000+直到完本。另外我在準備新書,寫大綱查資料寫開頭什麼的,特別耗費時間。人的精力還是有限的,也隻能如此。新書被斃了一稿,我已經很鬱悶了,求安慰。)
數日之後,分別來自於兩個朝廷兩個皇帝發布的昭書紛紛抵達大唐各地的州府縣域之中。兩個不同的朝廷,兩個不同的立場,相互都不憚以最惡毒最凶狠的詞彙和罪名攻擊對方。都表達出必置對方於死地的決心。
大街小巷上,貼滿了這些謄寫的詔書。甚至成都府的大街上,也有李瑁一方的細作連夜貼上的討伐王源的檄文和李瑁的詔書,並有懸賞王源首級的公告以及號召軍民投誠升官的公告。同樣,在長安街頭,成都來的詔書也貼的到處都是,雙方的細作和探子都為這場輿論戰貢獻了最大的力量。
東南和西南以及荊湖等地,這樣的詔書和公告也貼的滿街都是。甚至於在一道牆上,相隔數尺便是兩份來自不同朝廷的公告打擂台。百姓們可以逐字逐句的相互映照著來讀,甚是有趣。
在經曆了幾天時間的混亂和迷惑之後,很多百姓們做出了自己的立場的選擇。大江南北,秦嶺東西的大小城池的街道中,你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場景。兩撥百姓在街上相互指責謾罵,甚至於相互鬥毆打架,便是為了為了各自的立場而起了爭執。
支持王源的一方明顯占據多數。這不僅是因為王源在大唐的名望高於李瑁,也是成都朝廷的昭告更加的有證據。譬如那封和回紇人簽訂的以城池土地換取兵馬的協議的謄印副本,上麵還有李瑁和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的親筆簽名,這顯然更有說服力。而且從功績上而言,王源和玄宗的組合明顯要強過李瑁和李光弼的組合。王源是大唐百戰百勝的名帥,對南詔、吐蕃、回紇、安祿山的四次征戰,都是對外,而非對內。早已名滿天下,成為天下人心目中的大英雄。而李瑁的形象本就不佳,在加上最近他在東南的強征壯丁之舉更是激起了百姓的痛恨。那李光弼雖也是名將,但他的功績和王源相比簡直便是螢燭之光和日月爭輝了。
但也有很多百姓選擇了沉默和中立,他們從兩個朝廷的詔書之中看到了很多觸目驚心的內幕,他們對兩個朝廷其實都很失望。誰是誰非,其實在他們心目中並不重要,他們隻是為自己的命運擔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此局麵,一場大戰即將爆發。好容易安定下來的日子或許又要陷入顛沛流離和生死無著之中了。
……
十月十二日,李瑁一方的五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一路二十萬人,由李瑁禦駕親征,以鄭秋山為輔佐,攻向慶寧二州直取隴右道。一路三十萬大軍作為主力,由李光弼統帥,直接從金州出兵攻向通州,直取蜀地核心。
實際上,李瑁鄭秋山這一路的兵馬起的是佯攻牽扯分散對方兵力的作用。真正的進攻兵馬便是李光弼的三十萬大軍。這才是直搗黃龍的主力大軍。從通州到成都之間僅有兩城相隔,距離更短。所以,兩軍交戰的重點必是在李光弼這一路,而非李瑁這一路,這也是為何李瑁要走上路的原因,因為相對而言,上路軍更加的安全。禦駕親征自然是要以安全為先。
十月十四日,李光弼的三十萬大軍暢通無阻抵達通州城下。而通州城中,王源率十萬神策軍大軍已經在城頭嚴陣以待。
王源對此戰的部署也是兵分兩路相抗。十五萬神策軍分為兩路,一路五萬人馬由高仙芝率領,於慶寧二州迎敵,剩下的十萬大軍則由王源率領迎擊於通州。兩路兵馬麵對都是超過自身兵力數倍之敵,可謂壓力巨大。
在出兵之前,王源和高仙芝有過交流,王源告訴高仙芝,北路的五萬兵馬不宜死守,而隻能拖延時間進行滋擾。萬不得已,隴右道可以放棄,高仙芝需退守成都。堅守成都這是高仙芝的終極任務。而王源是決不能退守的,他必須在通州擊潰李光弼,一旦通州失守,王源的兵馬也隻能退守成都,那麼五十萬大軍會師於成都城下,成都必失。成都是一切的核心,所有的糧草軍備物資皆屯於成都,成都一失,再無勝算。
所以,為了貫徹這一戰略,隴右道的慶寧二州,隴州、鳳州、歧州、興州等州府的百姓已經開始朝成都撤離。糧食和錢物也將堅壁清野,絕不留下半點。高仙芝的五萬大軍說白了便是掩護百姓們的撤離行動。一旦所有的百姓撤到成都,高仙芝的兵馬也將回到成都駐守。
而在成都被攻克之前,通州之戰必須取勝,才能逼迫敵軍撤離成都。
通州城,同樣的城池,不一樣的局麵,但和之前在此地爆發的一場大戰一樣,這座城池同樣成為了戰事的關鍵。誰在此處獲勝,誰便會取得戰役的主動權。
為了保證通州之戰的勝利,幾乎所有的精銳裝備和精銳兵力都歸於王源統轄,高仙芝手下的兵馬隻有一萬騎兵和四萬被挑剩下來的兵馬。這也是高仙芝主動要求的。高仙芝明白,他可據成都而守,可有成都城中百萬百姓相助,可有成都堅固的城牆憑借。而王源所在的通州,城防不甚堅固,除了十萬神策軍幾乎無所助力,所以必須要將所有的精銳裝備交於王源手中,讓勝利的機會增加幾成。
十四日午後,李光弼的三十萬大軍從崇山峻嶺之中走出來,抵達了通州城下,並開始在城下紮營。夕陽西下時,王源率眾將登上了城樓。眼前敵軍的營寨已經安置完畢,三十往大軍的營寨綿延十幾裏,囊括了城外的幾座山頭上下。營寨中旌旗招展,人馬來往雜遝。幾座山崗上,高高的瞭望塔也已經搭建起來,人流如螻蟻一般的啃食著山崗上的樹木,一大片一大片的樹木被砍伐殆盡,用做營中柴薪或打造攻城器械之用。遠處山坳之中,大車如長龍一般的從山穀中出來,逐一駛進大營後方。車上都是滿滿的糧草物資。總而言之,眼前的這座大營的規模和氣勢足以讓人震懾。
“我滴個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三十萬大軍聚集在一起的樣子。他娘的,這恐是一場硬仗了。大帥,咱們該怎麼打?”站在王源身旁的譚平咂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