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民國十七年,覬覦東北已久的日本人萬萬想不到,皇姑屯一聲巨響,不但沒能如願趁亂吞並東北,卻換來了東北改旗易幟。此時廣闊東北黑土之上正值風雨飄搖之際。
民國十九年,輔忱將軍任東北四省留守司令,其次子任第十二步兵旅旅長,鎮守宜城。
宜城,燕秦設郡,漢武立縣。明末清初,察哈爾部林丹汗,兵敗於皇太極。林丹汗病死,其子額哲降後金,編為八旗,安置於遼西宜城一帶。後,其弟阿布鼐(nài)叛,遭康熙帝討滅。相傳,阿布鼐聚斂財富為舉勢叛清,遂滅卻未尋得分毫。
上部 剪子胡同
第一章 失蹤案
民國十九年,臘月初四。
遼西宜城縣城北。剪子胡同,僻靜幽暗,這條狹長的胡同,是東街道北櫛比相鄰的茶樓、酒肆、店鋪、澡堂的後巷。
入夜,悠悠飄著雪花,隻見一道燈光亮起,地上斜斜映出兩道人影。兩扇黑漆木門被無聲的推開,走出倆人,腳步都放得很輕。其中一人,為精瘦青年漢子,頭戴一頂火紅狐狸皮帽,長衫馬褂頗為講究;另一人,是店鋪掌櫃打扮,腦門子上一排擠了四個紫點。二人低語一番,掌櫃摸樣的人,遞來一隻木頭把兒上帶兩道彎兒的油紙燈籠,精瘦青年漢子伸手接過,便轉身獨自行去,身後黑漆木門隨即關了。剪子胡同,便隻剩幽幽昏黃燈籠,和一道淡淡人影,一起搖來晃去,伴隨行人踏雪的咯吱聲響,讓人頸後生寒。
燈籠黃光轉過胡同口,影子也將隨之消失的瞬間,雪地上突兀多出了兩道人影,閃電般人影一合,緊跟一聲悶哼……。
黑暗如一巨獸,張口便吞了這剪子胡同。
臘月初六,天色漸暗,東大街道北,茂樓飯店。
“貴客一位。”夥計呼喊。
兩個夥計一左一右,麻利的一手推門,一手舉著厚厚門簾。一英武青年軍官,軍裝筆挺,一陣風般跨進門來。青年軍官脫下雪白手套,簡單撣了撣身上落雪,將大簷帽摘下捧在左手,由夥計領著,上樓進了一間門旁掛有“紅梅”名牌的雅間兒。
(當時東北冬天掛的棉門簾厚重,掀起來費力,大戶人家和高檔館子體麵,門簾中間和底邊各鑲上一根竹竿,遇有貴客登門,著兩人將竹竿並攏左右舉著以示尊貴。)
進門,年輕軍官腳後跟一磕,給了一個立正。房間內,一位便裝魁梧中年人揚了揚手示意夥計下去,等門合上,中年人露出一個笑容。
“來坐!”中年人說道。
“輔臣呐!司令的別院拾逗的咋樣了?”等年輕軍官落座,中年人問道。
“大麵上的活兒都完了,還剩了些費時費工的。”青年軍官腰杆挺得筆直答道。
“這節骨眼兒上叫你回來,不會誤了工期吧?”中年人一邊問,一邊親自給年輕軍官倒了杯茶。
“已經安排妥了,不用我了!自打咱團調防我就不在營裏,我離開營裏久了心裏就慌,想這就回營裏。”年輕軍官雙手接過茶杯說道。
“不用你用哪個?司令名喚輔忱,你也叫個輔臣,你家祖上又多出能工巧匠。要知道,司令也是工匠世家,所以此事非你不可。要是這園子,司令、旅座住的可心,小子你就平步青雲嘍!”中年人笑斥。
“謝團長提攜!”年輕軍官“唰”的起身立正。
“哈哈哈!坐!今日你我不論官階,也不必拘於虛禮。來!嚐嚐,這可是咱宜城縣數一數二的館子。”被稱作團長的中年人大笑三聲說道。
相談之餘,團長雙眼不時審視著麵前的年輕軍官。自打進了這個房間,這年輕人雖有問必答,但也隻是輕描淡寫的應和自己的談笑之語,卻不詢問此次被召回的原因。不問,則不憂心其說,也無從說起,甚為可貴。這年輕軍官,姓郭,名輔臣,二十出頭,東北講武堂出身。在他手下任營長,頗為得力,是偵辦此案的不二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