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五行傳》曰:“金者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古之王者,興師動眾,建立旗鼓,以誅殘賊,禁暴虐,安天下,殺伐必應義,以順金氣。如人君樂侵陵,好攻戰,貪城邑之賂,以輕百姓之命,人皆不安,外內騷動,則金不從革。”

陳禎明二年五月,東冶鐵鑄,有物赤色,大如鬥,自天墜熔所。隆隆有聲,鐵飛破屋而四散,燒人家。時後主與隋雖結和好,遣兵度江,掩襲城鎮,將士勞敝,府藏空竭。東冶者,陳人鑄兵之所。鐵飛為變者,金不從革之應。天戒若曰,陳國小而兵弱,當以和好為固,無鑄兵而黷武,以害百姓。後主不悟,又遣偽將陳紀、任蠻奴、蕭摩訶數寇江北,百姓不堪其役。及隋師渡江,而二將降款,卒以滅亡。

《洪範五行傳》曰:“火者南方,陽光為明也。人君向南,蓋取象也。昔者聖帝明王,負扆攝袂,南麵而聽斷天下。攬海內之雄俊,積之於朝,以續聰明,推邪佞之偽臣,投之於野,以通壅塞,以順火氣。夫不明之君,惑於讒口,白黑雜揉,代相是非,眾邪並進,人君疑惑。棄法律,間骨肉,殺太子,逐功臣,以孽代宗,則火失其性。”

梁天監元年五月,有盜入南、北掖,燒神武門總章觀。時帝初即位,而火燒觀闕,不祥之甚也。既而太子薨,皇孫不得立。及帝暮年,惑於硃異之口,果有侯景之亂,宮室多被焚燒。天誡所以先見也。

普通二年五月,琬琰殿火,延燒後宮三千餘間。中大通元年,硃雀航華表災。明年,同泰寺災。大同三年,硃雀門災。水沴火也。是時帝崇尚佛道,宗廟牲牷,皆以麵代之,又委萬乘之重,數詣同泰寺,舍身為奴,令王公已下贖之。初陽為不許,後為默許,方始還宮。天誡若曰,梁武為國主,不遵先王之法,而淫於佛道,橫多糜費,將使其社稷不得血食也。天數見變而帝不悟,後竟以亡。及江陵之敗,闔城為賤隸焉,即舍身為奴之應也。

陳永定三年,重雲殿災。

東魏天平二年十一月,閶闔門災。是時齊神武作宰,而大野拔斬樊子鵠,以州來降,神武聽讒而殺之。司空元暉免。逐功臣大臣之罰也。

武定五年八月,廣宗郡火,燒數千家。

後齊後主天統三年,九龍殿災,延燒西廊。四年,昭陽、宣光、瑤華三殿災,延燒龍舟。是時讒言任用,正士道消,祖孝徵作歌謠,斛律明月以誅死。讒夫昌,邪勝正之應也。京房《易傳》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燒宮。”

開皇十四年,將祠泰山,令使者致石像神祠之所。未至數裏,野火欻起,燒像碎如小塊。時帝頗信讒言,猜阻骨肉,滕王瓚失誌而死,創業功臣,多被夷滅,故天見變,而帝不悟,其後太子勇竟被廢戮。

大業十二年,顯陽門災,舊名廣陽,則帝之姓名也。國門之崇顯,號令之所由出也。時帝不遵法度,驕奢荒怠,裴蘊、虞世基之徒,阿諛順旨,掩塞聰明,宇文述以讒邪顯進,忠諫者鹹被誅戮。天戒若曰,信讒害忠,則除“廣陽”也。

《洪範五行傳》曰:“金者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古之王者,興師動眾,建立旗鼓,以誅殘賊,禁暴虐,安天下,殺伐必應義,以順金氣。如人君樂侵陵,好攻戰,貪城邑之賂,以輕百姓之命,人皆不安,外內騷動,則金不從革。”

陳禎明二年五月,東冶鐵鑄,有物赤色,大如鬥,自天墜熔所。隆隆有聲,鐵飛破屋而四散,燒人家。時後主與隋雖結和好,遣兵度江,掩襲城鎮,將士勞敝,府藏空竭。東冶者,陳人鑄兵之所。鐵飛為變者,金不從革之應。天戒若曰,陳國小而兵弱,當以和好為固,無鑄兵而黷武,以害百姓。後主不悟,又遣偽將陳紀、任蠻奴、蕭摩訶數寇江北,百姓不堪其役。及隋師渡江,而二將降款,卒以滅亡。

《洪範五行傳》曰:“火者南方,陽光為明也。人君向南,蓋取象也。昔者聖帝明王,負扆攝袂,南麵而聽斷天下。攬海內之雄俊,積之於朝,以續聰明,推邪佞之偽臣,投之於野,以通壅塞,以順火氣。夫不明之君,惑於讒口,白黑雜揉,代相是非,眾邪並進,人君疑惑。棄法律,間骨肉,殺太子,逐功臣,以孽代宗,則火失其性。”

梁天監元年五月,有盜入南、北掖,燒神武門總章觀。時帝初即位,而火燒觀闕,不祥之甚也。既而太子薨,皇孫不得立。及帝暮年,惑於硃異之口,果有侯景之亂,宮室多被焚燒。天誡所以先見也。

普通二年五月,琬琰殿火,延燒後宮三千餘間。中大通元年,硃雀航華表災。明年,同泰寺災。大同三年,硃雀門災。水沴火也。是時帝崇尚佛道,宗廟牲牷,皆以麵代之,又委萬乘之重,數詣同泰寺,舍身為奴,令王公已下贖之。初陽為不許,後為默許,方始還宮。天誡若曰,梁武為國主,不遵先王之法,而淫於佛道,橫多糜費,將使其社稷不得血食也。天數見變而帝不悟,後竟以亡。及江陵之敗,闔城為賤隸焉,即舍身為奴之應也。

陳永定三年,重雲殿災。

東魏天平二年十一月,閶闔門災。是時齊神武作宰,而大野拔斬樊子鵠,以州來降,神武聽讒而殺之。司空元暉免。逐功臣大臣之罰也。

武定五年八月,廣宗郡火,燒數千家。

後齊後主天統三年,九龍殿災,延燒西廊。四年,昭陽、宣光、瑤華三殿災,延燒龍舟。是時讒言任用,正士道消,祖孝徵作歌謠,斛律明月以誅死。讒夫昌,邪勝正之應也。京房《易傳》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燒宮。”

開皇十四年,將祠泰山,令使者致石像神祠之所。未至數裏,野火欻起,燒像碎如小塊。時帝頗信讒言,猜阻骨肉,滕王瓚失誌而死,創業功臣,多被夷滅,故天見變,而帝不悟,其後太子勇竟被廢戮。

大業十二年,顯陽門災,舊名廣陽,則帝之姓名也。國門之崇顯,號令之所由出也。時帝不遵法度,驕奢荒怠,裴蘊、虞世基之徒,阿諛順旨,掩塞聰明,宇文述以讒邪顯進,忠諫者鹹被誅戮。天戒若曰,信讒害忠,則除“廣陽”也。

《洪範五行傳》曰:“水者,北方之藏,氣至陰也。宗廟者,祭祀之象也。故天子親耕以供粢盛,王後親蠶以供祭服。敬之至也。發號施令,十二月鹹得其氣,則水氣順。如人君簡宗廟,不禱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