ゾ在弘農澠池縣。其語曰:“東ゾ、西ゾ,澠池所高。”《國語》:“周單子會晉厲公於加陵。”《爾雅》曰:“陵莫大於加陵。”言其獨高厲也。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墳壟各稱陵也。

○丘

謹按《尚書》:“民乃降丘度土。”堯遭洪水,萬民皆山棲巢居,以避其害。禹決江疏河,民乃下丘營度爽塏之堤,而邑落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中央下,像形也。《詩》雲:“至於頓丘,宛丘之下。”《論語》:“他人之賢,丘陵也。”《爾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二在河北。”

○墟

謹按《尚書》:“舜生姚墟。”傳曰:“郭氏之墟。”墟者,虛也。郭氏,古之諸侯,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故善人怨焉,惡人存焉,是以敗為丘墟也。今故廬居處高下者亦名為墟。姚墟在濟陰城陽縣,帝顓頊之墟。閼伯之墟是也。

○阜

謹按《詩》雲:“如山如阜。”《春秋左氏傳》:魯公伯禽宅曲阜之地。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踴不屬於山陵也。今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裏。雒北芒阪即為阜也。

○部

謹按《春秋左氏傳》:“部□婁無鬆柏。”言其卑小。部者,阜之類也。今齊、魯之間田中少高名之為部矣。

○藪

謹按《爾雅》:“藪者,澤也。藪之為言厚也,草木魚鱉所以厚養人君與百姓也。魯有泰野,晉有泰陸,秦有陽紆,宋有盂諸,楚有雲夢,吳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餘祁,鄭有圃田,周有焦□。”今漢有九州之藪,楊州曰具區,在吳縣之西;荊州曰雲夢,在華容縣南,今有雲夢長掌之;豫州曰圃田,在中牟縣西;青州曰孟諸,不知在何處;兗州曰大野,在矩鹿縣北;雍州曰弦蒲,在縣北蒲穀亭;幽州曰奚養,在縣東;冀州曰泰陸,在钜鹿縣西北;並州曰昭餘祈,在鄔縣北;其一藪推求未得其處。《尚書》:紂為逋逃淵藪。《春秋左氏傳》曰:“山藪藏疾。”又曰:藪之薪蒸。虞侯守之“是也。

謹按《尚書》:“雷夏既澤”。《詩》雲:“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傳曰:“水草交厝名之為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春秋左氏傳》曰:“澤之莞蒲,舟鮫守之。”《韓詩內傳》:“筍舜漁雷澤。”雷澤在濟陰城陽縣。

謹按《傳》曰:“沆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今俗語亦曰沆澤。

○沛

謹按《尚書》,《春秋公羊傳》:“齊景公循海而東,師大陷沛澤之中。”《左氏傳》:“齊景田於沛,招虞人以弓。”傳曰:“送逸禽之超大沛。”沛者,草木之蔽茂,禽獸之所蔽匿也。

謹按《春秋國語》:“伍子胥諫吳王:“與我爭五湖之利,非越乎?”“及越滅吳,範蠡乘扁舟於五湖。湖者,都也,言流瀆四麵所隈都也,川澤所仰以溉灌也。今廬江臨湖、丹陽蕪湖縣是也。

○陂

謹按《傳》曰:“陂者,繁也,言因下鍾水以繁利萬物也。”今陂皆以溉灌,今汝南富陂縣是也。

○渠

謹按傳曰:“渠者,水所居也。”秦時韓人鄭國穿渠,孝武帝時,趙中大夫白公複穿渠。故其語曰:“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稷黍。衣食京師,數百萬口。”又鄭當時穿渠以利漕道,若此非一,官民俱賴其饒焉。

○溝

謹按《周禮》:“溝者,溝也,廣四尺,深四尺。”漠書高祖與項羽要割鴻溝以東為楚是也。鴻溝在滎陽縣。

○洫

謹按《周禮》:“十裏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故謂之洫。”《論語》曰:“禹盡力乎溝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