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浮生事,苦海舟(2 / 2)

那老頭聽到這裏眼前一亮,嘴唇噓動:“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難道是他——?”

楊崢心知肚明自己說的誰,卻裝傻道:“老伯,你認識那道士麼?”

那老頭嗬嗬一笑,道:“我倒是想認識認識,隻可惜,那道士不想見我哦!”

“後來如何?”老頭笑了一陣,繼續問道。

楊崢早有準備,繼續說道:“我見那道士餓得厲害,恰好手裏有兩個饅頭,便都給了他,那老道士也不客氣,接了饅頭便吃,但似乎不夠,正好爹爹的包裹中,帶了不少饅頭,我見他沒吃飽,又送了他幾個,那道士一連吃了足足十個饅頭,才揉著肚子說吃飽了!”

那老頭嗬嗬一笑,道:“無論寒暑,隻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鬥,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可不是他麼?”

楊崢道:“老伯,你說什麼呢?”

那老頭擺了擺手,道:“沒什麼,想起了一個人而已,小兄弟,你接著說?”

楊崢心中一陣暗笑,忽悠不死你。喝了一口茶,再一次說道:“那老道士吃飽喝足了,便唱了一首奇怪的歌謠。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蕩去漂來不自由。

無邊無岸難泊係,常在魚龍險處遊。

肯回頭,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那老頭聽到了這裏,拂著長須,哈哈一笑,道:“是他了?“

楊崢道:“老伯,什麼是他,老伯你識得老道士麼——?“

那老頭嗬嗬笑道:“後來,那老道士傳給你了太極拳吧?“

說了這麼大半天,自然是繼續糊弄下去,點了點頭,道:“是啊,那老道士說我心底很好,要報答我一飯之恩?“

“一飯之恩?的確如此啊?”那老頭點頭笑道。

楊崢瞥了那老頭一眼,道:“那老道士對我說,他是武當山的道士,因醉心於“師傳”的修煉心法,參悟太極圖之理,苦苦思索不得,直到有一天,他在武當後山洞裏打坐時,聽見外麵有喜鵲的叫聲。他循聲走出洞來,發現一條蛇和喜鵲正在“纏鬥”。當喜鵲攻擊蛇的頭部時,蛇以尾部來還擊它;喜鵲攻擊蛇的尾部時,蛇用頭來攻擊喜鵲;喜鵲攻擊蛇中部時,蛇的頭部和尾部一齊來夾攻喜鵲。最終,想吃蛇肉的喜鵲隻好落荒而逃。”

那老頭饒有興趣的聽得津津有味。

楊崢暗罵了聲,這些故事在後世他聽了不少,此時說來自然是手到擒來:“那老道士說,他就是看到了喜鵲與蛇爭鬥,領悟了太極陰陽互變道理,於是,他順其自然變化的道理,結合他修煉的內丹功力。以道教所傳太極陰陽為體,五行八卦為用,“河圖”與“洛書”為經、八卦與九宮為緯、合成太極拳術五行八卦十三式!“

^^^^^^^^^^^^^^^^^^^

注解【“太極拳”三個字,實是在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武後,對大臣們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為楊露禪親題的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之後才出現的。

有關張三豐與太極拳之關係可考的最早文字記載始見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黃宗義所作之《王征南墓誌銘》。

《異林》記:張三峰,宋代人,生死不詳。黃宗義在《王征南墓誌銘》中言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於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至康熙十五年,黃宗義之子黃百家為其師王征南所傳拳術寫之《內家拳法》中,又將張三峰兼精少林之說:“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即精於少林,後從而翻之,是名內家”,此後《寧波府誌》亦據黃氏之說。

到清末民國之時,關於太極拳起源之眾說紛紜,且將宋之張三峰與元末明初張三豐混淆一談,流傳於世。於是一些關於太極拳之書,漸之將宋時張三峰創內家拳之說演變成了元末明初武當丹士張三豐創太極拳。考有關元末明初張三豐傳說,其人“碩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談升鬥輒盡,或數日一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恒;或雲:能一日千裏,善嬉之皆,旁若無人,來無影,去無蹤”。相傳明tai祖朱元璋早聞其大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使者尋訪張三豐,不見其人。又傳說明永樂年間,張三豐住寶雞金台觀,一日自言將死,死後當地人將之入棺安葬時,聞棺內有聲,開棺視之,他居然死而複活,遊四川,入武當,曆襄等地,“蹤跡蓋奇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