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正色道:“楊大人說笑了,此乃忠君之舉,何笑之有?“
其餘幾人各自點了點頭,房內氣氛頓時舒緩了許多,楊崢看了一眼況鍾,繼續問道:“殿下可抵達了京城?“
況鍾道:“拖殿下的洪福,皇上才安然抵達京城,前幾日在幾位閣臣的主持下登基為帝,眼下朝廷局麵還算穩定。“
一聽朱瞻基安全抵達京城,如今已登基為帝,楊崢、楊士奇、胡瀅幾人彼此看了一眼,眼裏顯出喜色,同時暗暗鬆了一口氣。
“皇上既已登基為帝,那況大人此行?“
況鍾道:“皇上在從南京放回京城之時,途經樂安州,有禦史李浚來報,漢王已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以濟南為應。又分散弓兵旗,令真定諸衛所,盡奪傍郡縣畜馬。並設立五軍都督府:指揮王斌領前軍,韋達領左軍,千戶盛堅領右軍,知州朱暄領後軍。諸子朱瞻垐、朱瞻域、朱瞻埣、朱瞻墿各監一軍。朱高煦率中軍,世子朱瞻垣居守。指揮韋賢、韋興,千戶王玉、李智領四哨。部署已定,偽授王斌、朱暄等大帥、都督等官,隻等聯合朝中一位大人物,大有趁著仁宗皇帝駕崩之時,發動叛亂?皇上眼下剛剛登基,朝中局麵未穩,擔心漢王趁機叛亂,局麵動蕩,所以——?”
楊崢此時心頭已明白,朱瞻基雖在楊榮等人的擁護下,登基為敵,但根基不穩,而漢王蠢蠢欲動,一旦漢王發動叛亂,朝中局麵必然大變,弄不好重蹈建文帝的覆轍,而眼下漢王之所以遲遲沒有出兵,除了沒有取得朝中的那位大人物的聯係,還有一點就是不知朱瞻基已秘密進了京城,急於以上兩點,他大致能猜得出朱瞻基接下來讓他做什麼?“
“想來我這個假太子的身份,漢王還未察覺,皇上剛剛登基,若是我猜得不錯,況大人此番奉命前來是想讓我這個假太子返回京城吧?”楊崢目光閃了閃道。
況鍾怔了一怔,欣然笑道:“看樣子殿下是瞧出來了,難怪卑職出來時,諸位大人都不放心殿下,唯獨陛下對殿下信任有加,說殿下一定不負厚望,如今看來,陛下所言並非言過其實。殿下果然不是一般人?“
“我日,一般的人能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楊崢沒好氣的看了他一眼道:“皇上讓我什麼時候返回京城?”
況鍾道:“皇上已經命錦衣衛、東廠將滿朝文武監視了起來,目的很明顯,怕朝中百官泄露了消息,但此事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消息遲早會走漏出去,這朝中不知漢王安插點了多少眼線,所以,此事趕早不趕晚,卑職來時,皇上讓殿下接到指令即可回京,從南京趕往北京路途少說有千裏,隻要殿下能成功將漢王的注意裏吸引一個月有餘,依陛下的手段穩定朝局不是問題,到那時縱然漢王有心要反,陛下也不懼?“
楊崢點了點頭,從前世的資料上得知,朱高熙抵達樂安後,非常埋怨,暗中策劃謀反,一方麵由其子朱瞻圻在北京窺探朝廷的一舉一動,派信使迅速向父親報告。一方麵派遣自己的心腹潛到北京,伺機叛亂。仁宗知道後,反而更加厚待他,寫信將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每年的俸祿,賞賜寶物數以萬計,仍命其返回樂安。封其長子蟾坦為世子,其餘兒子均封為郡王。仁宗死後,太子朱瞻基從南京來奔喪,朱高煦在路中埋伏部隊,因倉惶沒有成功,他本以為經過自己的改變,這段傳說中的大刺殺是不應該發生了,如今看來命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真太子跑了,自己這個假太子卻跑不了,刺殺看樣子還要重演一次,隻是不知自己這個假太子能不能躲得過這一劫!“這樣思索了一番,不免有些擔心起來,漢王一心一意的謀取皇帝寶座,這些年多番籌劃,效果已見端倪,如今最大的隱患莫過於太子,這番刺殺怕是準備已久,如此一來,自己可就是凶多吉少了……?“
楊士奇等人也暗暗擔心,隻是事情來得太過傖俗,一時也想不出好的應對的法子,各自低頭不語。
^^^^^^^^^^^^^^^^^^^^^^^^^^^^^^^^^^^^^^^^^^^^^
第三更了,今晚就這麼多了,星期一畢竟要忙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