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大明戶部〔上)(1 / 2)

……

如此這般,過了大半個響午,等到黃昏時分,門前迎來了一陣騷動,奉命而去的徐勉等人紛紛返回,按照皇帝號令的六部人員也各自來了文淵閣,戶部尚書夏元吉經過屬下的奮戰了一炷香的功夫,終於對這次地震做了傷亡統計,眼下當仁不讓的做出總結:“宣德元年八月,京師地震自西北起,飛沙揚塵,黑氣障空,不見天日,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傾跌。未幾,四野聲如霹靂,鳥獸驚竄。是夜連震三次,平地坼開數丈,得勝門下裂一大溝,水如泉湧。官民震傷不可勝計,至有全家覆沒者。午刻又大震動如前。內外官民,日則暴處,夜則露宿,不敢入室,晝夜不分,狀如混沌。朝士壓死者積屍如山,莫可辨認。通州城房坍塌更甚。空中有火光,四麵焚燒,哭聲震天。有李總兵者,攜眷八十七口進都,宿館驛,俱陷沒,止存三口。涿州、良鄉等處街道震裂,黑水湧出,高三四尺。山海關,三河地方平沉為河。真亙古未有之變,舉朝震驚……?“

夏元吉聲音不大,但足夠響亮,偌大的文淵閣一陣沉默,許久才聽得朱瞻基歎了聲道:“皆因朕躬不德,以致陰陽不和,災異示警!“

“皇上,此乃天災,並非陛下的過錯?“楊士奇大聲道。

朱瞻基搖了搖頭道:“雖是天災,但朕登基之初,便有此等事發生,朕也脫不開幹係,朕心意已決,明日下罪己詔昭告天下?“

“陛下——?“楊士奇還想說什麼,朱瞻基擺了擺手道:”還是說說該如何救災吧?“

楊士奇應了聲,低頭思索。

夏元吉道:“啟稟陛下,錦衣衛將士已經打探清楚,京城內外,軍民房屋,多有傾倒,無力修葺,恐致失業。壓倒人口,不能棺殮,良可憫惻。作何加恩軫恤,速議以聞。仍通行曉諭,鹹使聞知。”

朱瞻基道:“準奏!”

楊榮道:“當務之急,是盡快在各地開設粥廠,發放“倉庫銀米賑濟”。

朱瞻基道:“準湊!“

蹇義道:“此番災情嚴重,微臣建議根據災情命戶部、工部、遵根據“地震傾倒房屋,無力修葺者,官家給銀四兩。民間房屋,每間給銀二兩。壓倒人口,不能棺殮者,每名給銀二兩。”

“該當如此?”朱瞻基沉聲道:“此事就交給戶部辦吧?”

夏元吉麵露出為難之色,他從建文年間就開始掌管戶部,大明因長期對韃子多有防範,加上北方戰線極長,所以從洪武時,大明的戶部支出,很大一部分是為了供應北部邊疆地區,防備北方的韃子入侵,這種方式到了永樂時有所改變,朱棣以天子守國門,五次出兵蒙古,邊疆隱患大大解除,可永樂出兵動則數十萬,兵馬糧響花費不少,更別說大明所在的九邊建立了大量的防衛體係和大規模的駐軍。

這些人數從永樂初年就一直在增大,到永樂後期已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人數一多,軍餉問題也就凸顯出來了。大明應付軍餉主要采用幾種方式:屯田;民運;京運。屯田主要是軍屯,但永樂以後大量屯地被私人占據,軍屯的收入也就急劇減少。民運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但邊關一帶的土地也比較貧瘠,民運一般是將糧食從數百裏之外運到邊地去。後來這些負責民運的人也嫌麻煩了,或者是跑掉了或者是雇傭專門的商人處理這件事情。再到後來民運也行不通了,就不得不依靠朝廷撥款,才能拿著銀子到邊關附近買糧食再供應當地的軍隊,可以說這個占了大明戶部的大頭。

而大明的稅收,多來自蘇鬆一帶,江南的賦稅收入占了明代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江南的稅收得起來,朝廷的財政收入就多一些。蘇州府一府的財政收入往往比一些偏遠地區的布政司(省)的收入還多。南直隸地區的財政收入之所以如此之多,就是所謂的“江南重賦”,官田的租額要遠遠高於民田的賦。其實官田和民田都是私人占有的土地,隻是曆史上官田是宋末賈似道收購的宋代的國有土地,其地租很高,到洪武的時候就延續了原來的租額,起初江南百姓還能應付,等到了永樂後期,朱棣編修《永樂大典》、出兵安南、六下西洋、遷都北京城,五出蒙古,疏通大運河,這一係列的大手筆,花費的銀子不少,而這些賦稅多為江南的百姓身上,久而久之,江南百姓不堪重負,是很多官田就因為天災或者重賦等原因被拋荒或著以“飛灑”“詭寄”等方式隱匿了。這樣一來官員為了達到“原額”就不得不將多餘的賦稅攤派到其他的土地上。如此循環下去,官方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剩餘的土地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賦稅。長此以往是容易出問題的,而且朝廷也很難收的起稅了,從永樂後期,戶部的就逐漸困難了,之所以成祖能在位期間,維持重重大手筆,除了江南百姓大力支持外,鄭和下西洋外,更多的是采取了一些措施來鼓勵軍屯的生產。設下定額,並規定指揮使的成績與生產情況掛勾。減免了一些軍屯的租賦,這一時期的軍屯生產達到了明朝的頂峰,大大超過了洪武朝,使得政府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並且保證了軍隊的軍餉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