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在樂安州也算是大戶人家,族中人口也有四十多口人,族中弟子除了誦讀詩書外,其餘眾人多從事務農,日子並不寬容,但也不緊吧,在樂安州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大戶人家,加上家中出了李浚這號人物,所以在樂安州倒也沒人小看了李家。
李家坐落在樂安州東側的街道上,是三合院前麵有加門房的四合院,整個院子“目”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房舍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太小,大大小小房舍竟有十五間之多,按照四合院的規矩,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垂花門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進院是廂房、正房、遊廊組成,正房和廂房旁還可加耳房,第三進院為正房後的後罩房,在正房東側耳房開一道門,連通第二和第三進院。在整個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所以陳剛與兩個侍衛,獨自去了廳堂。
一番通報後,族長李珣率領李家大大小小的男女老少迎了出來,陳剛畢竟是漢王的人,又是百戶,所以族長不敢怠慢,忙讓人沏茶,送上點心。
不多時幾杯清茶,幾樣北京城的瓜果端了上來,李珣請陳剛入座,雙方互相禮讓了一番後,陳剛按照漢王的吩咐,先將李浚誇獎了一番,什麼文采風流,少年英雄等等說了一大堆,說到最後道:“王爺說了楊,說李大人是樂安州的少年才俊,素來有賢名,理該受到重用,為此王爺特意向朝廷推薦,希望李大人能進入都察院,隻是礙於李大人丁憂在身,朝廷才沒了回應,如今李大人丁憂期限將至,王爺特意讓下官來慰問,聊表心意。”
李家難得出了這麼一個人物,自是人人寵愛,此時聽陳剛如此誇獎,王爺也愛惜其才學,登時人人滿臉喜色,李珣道:“陳大人言之有理啊!”
陳剛將他神色看在眼裏,嘴角輕輕一勾,心道:“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禦史而已,瞧你們得意的樣兒,也不害臊!”這些話兒,他可不敢說出口,眼下王爺對李浚極為看重,而且說服李浚投靠漢王府也算他功勞一件,他可不想將這件事辦砸了,畢竟誰也不會跟功勞過不去。
雙方又說了一會兒話,眼看氣氛差不多了,陳剛才對著身旁的侍衛丟了個眼神,對方會意,捧著一疊簿冊走了上前。
陳剛接過賬冊道:“王爺得知李大人丁憂之期將至,無以為賀,這裏是十頃良田的契約和簿冊,王爺特意讓下官給李大人給送來?”
李珣心頭一驚,十頃良田的契約和簿冊,這份賀禮未免太重了些,李家雖是樂安州大戶人家,所得良田也不過才四傾,這王爺一出手就是十傾良田,讓他有些錯愕?“
倒是一旁的兒子李道滿臉熱切之色,看了一眼那賬冊,低聲道:“父親,這個可是王爺送的,若不答應,駁了王爺的麵子,隻怕對我李家不利啊?“
李珣為人厚道,但不失精明,自己的侄兒,雖說有些才需,官職在這樂安州也不算太小,可畢竟是三年的丁憂,一切還需從頭再來,誰知道朝廷會給個什麼官職,而這王爺卻如此重視,卻在丁憂之期將至之時,送上這麼一份大禮,隱隱的讓他覺得此事有些不妥,一時沒有去接那些賬冊。
李道見父親有些為難,道:“爹爹,此事與四弟有觀,不如去聽聽四弟的意見,讓他拿個主意?也好過爹爹在這裏胡亂猜測?”
當真是一句話驚醒夢中人,李珣立即一笑,道:“是啊,這事情畢竟與浚兒有關,此事還需他他來辦?”
陳剛此行的目的,本就是為了讓李浚投靠漢王,若正主兒都沒見著,就送出了這麼一份大厚禮,不免有些辦事不利之嫌,再者,他相信,沒有人麵對這份厚禮,而不心動的,所以他也樂於去見一見李浚,便道:“也罷,本官就隨李族長一起去見見李大人,打擾之處,還請族長莫要見怪才好?”
李珣道:“陳大人說哪裏話,我正擔心大人不肯去呢?”
兩人彼此客套了幾句,便開始動身,按照丁憂的解釋,丁,當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所以,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遭逢居喪”時,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定“守製”,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丁憂”,體現了古人對文字運用的爐火純青。丁憂期限三年,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李浚這三年來,早就在山上搭了一間草棚,平日裏誦讀詩書,除了有兩個仆人照料之外,再無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