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又說了一會兒話,才算是告辭,等返回家中的天差不多黑了,等第二日一早,楊崢就聽得朝廷不知有旨意傳出,首先讓張輔、薛緑整頓兵馬,北京城的三大營的兵馬自是此番征戰的首選,所以號令一下,三大營兵馬立即被整頓了起來,跟著皇帝又對留守人員一一告誡了,另一方麵皇帝又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京城大小事務,多有翰林院掌院與兩位皇弟協商處理,若相持不下之時,以楊崢的建議為準,按說這個指令也沒多大意思,無非是確定了三人的領導地位而已,可在文武百官看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兒了,因為皇帝出巡或者禦駕親征,素來是太子或皇弟留守,如今楊崢不斷留守,手中的權利還在兩位皇弟之上,不禁讓所有人對楊崢為何如此獲得皇帝信任感到奇怪。
就在百官揣摩之際,皇帝總算是明白大家的好奇心,下了一道旨意說明了下,說這是與內閣的幾位大臣商議做出的決定,可聖旨出來後,不曾見內閣楊士奇、楊榮等人出來澄清事實,所以不少官兒,堅持認為陛下根本沒與什麼內閣商議,這是陛下獨自決定的,隻是為了說法好聽點,才弄了內閣閣臣,話兒都說到了這份上,幾位閣臣那敢多言,不然直接承認了這個事實不就好了,也用不著百官猜測。
當然了比起這道消息,京城的官兒更關注留守的兩位王爺的看法,誰知期待了半天,兩位王爺表示遵循皇帝的旨意,三人共同留守京城,必要的時候,可以一切聽從楊崢的,這讓繞首祈盼了一日的文武百官大為失望,同時對楊崢的來頭越發好奇起來。
這一番的舉動鬧得沸沸揚揚,讓整個紫禁城裏滿是歡快,等到了九日的早上,滿朝的文武百官才發現,比起今日一早,昨日的沸沸揚揚隻能算是一個小小的前奏,今日才算是大場麵,從永樂末年,就不曾看到這個這樣激動人心的場麵,因為當今皇上要檢閱三軍,這個消息一經傳出,偌大的北京城立即就像沉寂了多年的冷水,忽然沸騰了起來,人人奔走相告,天色剛剛大亮,承天門趕來看熱鬧的百姓,將整個皇城圍得水泄不通,好不熱鬧。
錦衣衛與東廠的番子不得不擯棄前嫌,攜手維護京城的治安,各大城門的將士也多是嚴守以待,生怕這些熱情過度的百姓,衝了皇宮,驚嚇了皇上,那可是吃不了兜著走。
早朝的一過,英國公張輔便命令接受檢閱的三軍將士積聚在承天門外,承天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最初被稱作“承天門”,有“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當年的承天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後,便派蒯祥等著名的匠師分工負責皇宮建築群的設計和施工。永樂十八年皇城正門竣工,沿用唐代皇城正門舊稱“承天門”。此門為黃瓦飛簷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樓正中懸掛著“承天之門”的匾額,十分的壯觀,張輔選擇在這裏集合兵馬,一來,這裏是京城的正門,在這裏整治兵馬,可彰顯大明將士威武,二來,承天門前有一個碩大宮廷廣場,廣場東、西、南三麵都修築了宮牆,使廣場封閉起來,並在東、西兩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麵,各開一門即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正南方的大明門,足以容納數十萬兵馬。
承天門外,將士密密麻麻,人頭湧動,這次出兵除了京城的三大營外,還有不少邊軍、南軍合計十萬兵馬,在承天外一字排開,兵馬、戰車、糧草也一一排列,毫無威嚴,京城的百姓,已經多年沒有看到過如此大場麵了,往日隻聽說大明兵強馬壯,不曾見過,今日親眼所見,才算是相信了這話果真不假。
此時朝陽斜照,讓承天門外的空氣變得有些暖洋洋的,但場上的十萬將士,卻是人人一臉的肅然,各路參將、千戶、百戶紛紛巡視嗬斥,少有動作不順的將士,立即遭受到嗬斥,一時場上還算熱鬧。
眼看時候差不多了,張輔立即下了指令讓將士們就地整治旗幡、刷洗戰馬、給甲胄上油,將兵刃磨光;號令一下,數萬將士立即有條不紊的開始做著這一切,圍觀的百姓看著大為興奮,紛紛叫嚷道:“這才大明將士的風範。”
如此這般約莫過了半柱香的功夫,聽得皇宮一道道的宮門被快速的打開,跟著太監尖銳的聲音通過一道道的宮門傳了出來,偌大的廣場上,激動的不僅僅是尋常百姓,就是場上的將士也紛紛動容,尤其是京城的三大營,他們當年追隨永樂帝南征北戰,自從永樂帝駕崩後,他們就再沒有露臉的機會,今日難得有這麼一次,哪敢有絲毫的疏忽,個個昂首挺胸,爭取將最雄健的軍姿留給皇帝和京城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