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道:“招安素來為文人所不齒,但不可否認,在國力衰敗,又沒有良將輔佐,招安不失為一種手段,比如北宋梁山好漢,就是一例。
招安讓梁山好漢們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所剩無幾。如果沒有招安,梁山好漢們無疑是在梁山度過一生。打進京城當皇帝就不太可能了。若沒有招安,宋江等人雖然不會像招安了那樣,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但他們死後隻會被人們說成賊寇、草寇。反過來,宋江等人招安了,雖然基本上被朝廷迫害致死,但是,他們死後就會被人們說成英雄、好漢、忠臣,而不是賊寇、草寇。當然了,這種法子不得已而為之,好處是避免了將士的死傷,國家財力的消耗,但壞處不少,招安的賊人,容易遭奸臣排擠陷害,如宋江之人,破遼國徒勞無功、征方臘兄弟折損,算來都是招安惹的禍。所以招安順理成章地被讀者討厭,不招安就沒這些慘事。那麼梁山不受招安會走什麼樣的路呢?不受招安就得和宋王朝對幹到底,梁山幹的是造反事業,大宋朝廷不可能睜隻眼閉隻眼聽任梁山自生自滅,必定要出兵征剿,不招安的結果要麼是梁山把宋朝消滅,要麼是宋朝把梁山消滅。“
楊崢點點頭,深有感觸的領道:“是啊,宋江的經曆已經足以證明,招安的確有些好處,可害處也不少,如今的安南就像一團亂麻,招安隻怕行不通,唯有效仿嶽王爺一武力平叛,再以恩寵收獲人心,唯有如此,才能算是平定安南!“
楊士奇歎了聲,道:“楊小弟能明白這個道理,今日國公這頓宴席,也不冤枉了!”
胡瀅道:“以武力平亂,入淵驅魚,或能一時成功,卻不能一勞永逸,一剛一柔從而剛柔並濟才是大道,諸葛武侯七擒孟獲,嶽王爺平定洞庭湖莫不是如此!這才是大將的風範!”
“諸位所言,楊某銘記在心,若當真為安南主帥,必定剛柔並濟,一絕後患!”楊崢正色道。
眾人點頭不止,場上氣氛再沒有剛才的那麼緊張,張輔說話也隨意了些,道:“安南的黎利出生清化省梁江藍山鄉的一個豪族家庭。據說,黎利的曾祖父黎誨遊經這裏時,認為必是佳處,於是定居,三年後發展成可觀的產業,從此“世為一方君長”。
到黎誨的兒子黎汀(黎利之祖父)繼承家業時,已經是“有眾至千餘人”的巨賈了,這樣的人,趁勢打出旗號,說到底所依靠的就是流民,流寇,可不是奏折所說,代天伐明那麼簡單了,再者此人野心極大,與那陳氏頗有些矛盾,這些楊小弟若去了大可利用,再者安南的百姓與大明百姓一般無二,他們同樣不喜歡戰事,向往著平定安穩的生活,春能播種,秋能收割,自家的孩子能誦讀幾本書,三年能科舉一次便心滿意足了,楊大人若能做到這一切,我相信那些百姓定會跟著我大明走!“
楊崢聽得暗暗驚訝,張輔自永樂十二年被調回大明後,便再沒踏足安南,如今十幾年過去,竟能把安南的問題看得如此透徹,足見這十幾年了,他都有留意安南的一舉一動,否則絕不會說得如此之精細,認真的衝著他點了點頭道:“國公所言極是,打仗隻是手段,治理安南才是根本,所以我們要利用能利用的東西,爭取獲得安南百姓的支持,有了好處,他們就會趨利而動,不至於與黎利等人有什麼瓜葛,這對打擊黎利的軍心,削弱他們的實力大有好處!“
楊士奇笑道:“不僅如此,安南山脈極多,這也是我大明久攻不下的願意之一,少了百姓的支持,隱居山脈的黎利就少了耳目,如此一來,除非終老山脈,否則絕不會是大明精銳的敵手!”
楊崢哦了聲道:“小弟謹記!”
楊榮歎了聲道:“總之一句話,這次我等支持皇帝出兵安南,多半是衝著楊大人的天才構想,一國兩製才答應了,一來,我們希望安南能真的獲得平定,好去了我大明的心病,二來,二十年的治理,也該是到了了斷的時候,因此,楊小弟若真想讓一國兩製的構想成功,就不能平而複反!否則不如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