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應了聲,微微提起裙擺走大到了王通身旁落了座,小船雖小,但放在船頭上,三人倒也能坐得下,唯獨是挨著近了些。
此時大地已回暖,綠波塔影,碧瓦朱牆,鶯飛草長,楊柳拂堤。深潭四岸,古建旁、假山邊一顆顆迎春、連翹、玉蘭、海棠、丁香、牡丹、芍藥、桃花等色彩繽紛的花卉陸續吐露芬芳,五顏六色的山野花綻放歡顏,風景如畫,令人陶醉。難得是小船隨波蕩漾,一張圓桌,幾碟小菜,美酒佳人應有盡有,落在旁人的眼裏,無疑是讓人羨慕的一幅畫麵。
沈夫人這邊剛落了座,王通將碗筷遞了過來,便不顧的吃了起來,這一吃飯,兩人的個人修養立即就展露了出來。
雖說個人修養的重要環節與道德品質的結構和道德教育的過程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以概括為“知”、“情”、“意”、“信”、“行”五個方麵。所謂“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於客觀存在的道德關係以及處理這種關係的道德原則規範的認識,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斷力的提高。確立正確的道德認識,是加強道德修養的前提。所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關係和行為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是在“知”的基礎上產生的,並往往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取向。所謂“意”,即道德意誌,是指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中,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而作出行為抉擇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所謂“信”,即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據的真誠信服及由此產生的對該道德義務的強烈的責任感。確立這個“信”,是道德修養的核心。所謂“行”,即習慣化了的道德行為,是指人們由於自身的道德修養,使其自覺遵守道德原則和規範並形成一種日常的行為習慣。可見這個“行”,是道德修養的歸宿。道德修養的目標涵蓋而較廣,大而言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而言之,包括吃喝拉撒睡了。
王通雖是大戶人家出身,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但自小在軍中,行伍之氣難改,吃起飯來也沒那麼多的講究,如行軍打仗,美味佳肴,手到擒來,風卷殘雲,碰上了好吃的就不管不顧,一頭紮了進去,且聲音動靜極大,這就好比前世所說的那隻貪嘴的狐狸,走到一個葡萄園外,看見裏麵水靈靈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麵有柵欄擋著,無法進去。於是它一狠心絕食三日,減肥之後,終於鑽進葡萄園內飽餐一頓。當它心滿意足地想離開葡萄園時,發覺自己吃得太飽,怎麼也鑽不出柵欄了。
而與之相對的楊崢則不然,雖說沒經過古代禮儀的洗禮,但基本的吃飯禮節還是能做得到,這會兒雖說早已餓得前胸貼後背,吃起飯來還是從容淡定,落在旁人眼裏,頗有賞心悅目之感,這就好比一副畫上兩顆青鬆,放在懸崖上的那一棵,總要吸引人矚目一些。
此時的楊崢親自盛了一小碗米飯,米飯並沒有裝得太滿,輕輕洗淨了筷子,就著麵前的清蒸大白魚,慢條斯理的吃著,動作輕柔,即便是想吃別的菜肴,也是微微起身,將寬大的衣袖用一首輕輕提起,然後再夾起菜肴,放在一旁的小碟子上,在一筷子的送入嘴裏,絕不會像王通那種打仗一樣的吃飯,弄得心驚肉跳的,看著都擔心,那一把漆黑的胡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小碟子上跟著走了一遭。
這可不是他願意看到的,況且還在一個絕色大美人的麵前,這種丟臉的事情,即便是他再餓,再想吃飯,也是萬萬不會做的,當然了,這也不能說他裝清高,事實上這種斯文淡雅的吃相,在前世的時候,就已養成,在這一世不過是把它當做了一種日常的習慣罷了。
沈夫人同樣用一隻精致的小碗裝了一小碗米粥,就著一碟小菜,不緊不慢的吃著,同時目光不時的掃了一眼兩人,要說,這人還真不能比,王通往日吃飯與今日沒什麼兩樣,可那時候沒有楊崢這麼一個風度翩翩的活榜樣,倒也不覺得這種吃相有什麼不妥,可楊崢一派淡雅的吃相,再看自家相公風卷殘雲的模樣,就哪兒哪兒看不順眼了,這就好比,平日裏看習慣了北國風光的畫卷,忽有一日,來了那麼一幅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不僅養眼,還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再看早已習以為常的北國風光,就不是那個味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