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4章 天下壤壤,皆為利往(1 / 2)

但要說西洋之行是禍國殃民之舉,楊士奇也不會答應,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六下西洋,其壯舉舉世無雙,足以比得上秦始皇修築長城,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了,但這兩朝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秦朝二世而亡,隋煬帝更是死在運河上,可大明不斷沒有這種禍端,甚是西洋之行,還幫著應付了永樂的幾次大手筆,單從這一點上看,西洋之行就不是禍國殃民之舉了,再說了作為當年的西洋之行的見證者,早在西洋之行前,重開了市舶司,通過西洋之行,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在歐洲國家價格暴漲,而轉運東方貨物的“馬六甲航線”,更是一片忙碌,可極是如此,大明依舊是通過“朝貢貿易”。隨著國力的衰退,朝廷已不堪“朝貢貿易”的負擔。一麵是市舶司管理鬆弛,外國朝貢使團往往違反規定,帶來超過限額的貨物進行交易,為了“麵子”,明王朝基本都是照單全收。“朝貢”的越多,大明賠本也就越多。同時從永樂末年開始,土地兼並嚴重,國家田賦收入連年銳減,朝貢貿易也就越發力不從心,如此重重給了天下人罵西洋之行的借口了。“

“當然不是!下西洋最頻繁的永樂時期,我大明各種大型建設不斷上馬,建北京城、建紫禁城、營建昌平皇家陵園,建武當山、建大報恩寺、五次出兵北元、修繕長城、疏通南北大運河,無一不是全國性的大工程,若不是下西洋帶回來的好處,單靠朝廷的那點稅收,隻怕難以應付?“

楊崢道:“可不是麼,永樂年六下西洋,我大明百姓充實,府藏衍溢!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後,國家幾乎沒有什麼重大工程,國家的財政反倒是捉襟見肘,處處為難。這樣的壯舉為何行不得?“

楊士奇道:“你也知道,這是祖宗規矩……?“

楊崢道:“難道就為了一個祖宗規矩,而讓我大明戶部捉襟見肘,處處為難,堂堂天子,五年還過不上一次生日麼……?“

楊士奇道:“話雖如此,廢除海禁可是國家大事,涉及海岸邊防,皇上豈能草率決定?況且海禁是祖訓,多數大臣不會同意?“說到這兒,楊士奇頓了頓,看了一眼楊崢,道:”我不怕跟你說了實話,老夫雖知道這西洋之行,並非如士林所言乃禍國殃民之舉,可讓你讓老夫答應皇上開海禁、再下西洋,老夫是絕不會答應的?“

“這是為何?”楊崢急道。

楊士奇道:“海禁一開,海盜、倭寇便會橫行,我大明剛剛陳平,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應付他,若不能壓製他們,沿海的情勢勢必會是一片混亂,如此對我大明又何好處?”

楊崢輕輕歎了聲,道:“片板不許入海”的禁海令,不過是當年洪武爺為了對付張士誠、方國珍的威脅罷了,當時我大明最主要的威脅來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殘餘勢力。洪武爺將重點軍事力量放在北部邊疆,防衛和追剿並重。而東南海疆的反抗勢力威脅在其次,輕重緩急的選擇,使得當時對於東南海岸線上的敵對勢力,隻采取防守政策,這也是洪武爺爺禁海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時過境遷,祖宗的規矩,適合的是祖宗的疆土,未必適合眼下,小弟一直覺得楊大哥見多識廣,必不會與那腐儒一般隻會抱著祖宗規矩這張大旗,做些有害無益的事情,可如今看來楊大哥也不必如此,為了所謂的祖訓,而置江山社稷於不顧?著實讓小弟失望的很,前兩日的朝會,楊大哥想必還記得,堂堂戶部不足八十萬兩銀子,就算今年應付過去了,明年呢,後年呢,我大明難道年年就以這麼點銀子應付麼,堂堂皇帝難道就過不開一個生日麼,這還不說碰上一個災年,碰上一個戰事,如今蒙古人勢頭日盛,對我大明虎視眈眈,哪一樣不是要銀子,不開海禁,不下西洋,銀子從何而來,變或許會錯,可不變難道就一定不錯麼?未必見得,說句大不敬的話兒,成祖爺本是一個藩王而已,若守著祖宗規矩,又何來靖難之役呢,可見變有時候才是出路,如今的大明形式,楊大哥肯定比我看得更清楚,想要充盈國庫,想要打造一個強大的大明,需要巨大的財富,而開海精,海上貿易就是壯大我大明唯一的出路!”

楊崢今日來是摸準了楊士奇見識不凡,凡事以國事為重,才敢來請他幫忙,沒想到他也不同意自己廢除海禁。如果連楊士奇這樣開明的大臣都不同意,那明日的一戰,未必就幾分勝算,所以最後這一番話兒,語氣不免重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