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史事,除了一些老臣經曆過外,年輕一輩的知之甚少,尤其是那些禦史、言官更是沒想到大明的海禁竟還有這樣一段曲折的故事,不免人人好奇。
隻聽得黃福繼續道:“海禁雖然切斷了許多漁民的生活來源,但由於大量漁民被收編入伍,事實上是由國家供養起來,所以大大地緩和了由海禁造成的矛盾衝突,對剛剛建立還有北方邊患的大明來說,倒也合乎國情,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眾人點了點頭,就是朱瞻基也恩了聲,身為皇帝顧慮的總要比尋常人多一些,洪武爺這番顧慮說到底還是為了朝廷好,所以實行之時,並沒有引起多大的負麵反應。
“雖說下了禁海令,但那些東洋國的浪人、海盜勢力不小,為此洪武爺有生之年就開始打造了一條海防,
從遼東至廣東沿海共設有五十多個衛所,擁有士兵達二十多萬,修築時間不久的防禦設施也還相當完備。
每衛設有五個千戶所,備有戰船五十萬艘,每船配置旗軍五十名。由於擁有這樣強大的海防力量,洪武時期的“海患”才並未釀成大患……?:“
黃福乃四朝老臣,在朝中無論是威望,還是地位都極高,所以這份話兒說來,倒也沒人不信服。
“楊大人,黃大人的這番話兒,你可聽出了什麼?”楊崢笑著對楊善問道。
楊善哼了聲道:“海禁不可開?”
楊崢搖了搖頭道:“黃大人這番話兒說明,洪武爺建國之初,並非想要下達禁海令,隻是迫於我大明北方有邊患,東南有張士誠、方國珍部的殘餘勢力,他們勾結東洋人,以海上島嶼為根基,神出鬼沒,禍害東南沿海一帶,朝廷剿滅不得,才讓洪武爺不得不下了這禁海令!”
“可不是這個意思麼?”黃福吆喝了聲。
眾人也有不少點頭,隻是迫於禁海一直是大明洪武爺定下的規矩,不好說什麼。
楊善道:“話雖如此,但祖宗規矩不可輕易違背!“
楊崢哦了聲,道:“可楊大人還沒看出來麼,‘片板不許下海’。根本不是足祖宗規矩?“
此話一出,眾人登時議論開了。
“好小子,這麼快就找到了突破口了,一旦海禁不是規矩,那下西洋的阻力無疑小了許多!“朱瞻基暗讚了聲。
台下的鄭和等人也是一臉的喜色,下西洋最大的阻力除了禍國殃民外,還有一個就是祖宗的規矩,當年成祖爺為了這事兒可沒少頭疼,還殺了不少人,最後這些言官、禦史怕成祖爺手中的刀,錦衣衛手中的棍棒,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顧祖宗的規矩,六下西洋……?等成祖爺一死,天下的官人就開始叫喚起來了,先是祖宗規矩不可下海,再就是西洋之行禍國殃民,弄得好端端的下西洋就此停止了,這一停就是六年,旁人不知道這祖宗規矩的威力,他可是一清二楚,那是大於天。
“你胡說!“楊善怒道:”本官雖不是科舉出身,但與史料可是清楚多很?我大明洪武三年,洪武爺“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洪武爺下令撤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市舶司,洪武十四年,洪武爺“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下令嚴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洪武十七年二月,命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諸城,“禁民入海捕魚,以防倭故也”’二十三年,‘詔戶部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火藥、兵器等物不許出番。
二十七年,‘敢有私下諸番互市悉治重法。”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你是我大明最出名的才子,這些史料你比本官清楚,你不會說這些不是洪武爺下的令吧?“
這些史料都是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本朝的《tai祖實錄》都已經修了,所以天下讀書人沒幾個不知道洪武爺當年下的號令,因此楊善的話兒一落,眾人紛紛點頭附和,而其中也不乏官兒想看看楊崢如何反駁,這其中以郭資、鄭和等人最為關注。
對於眾人的目光,楊崢似乎沒看到一般,仍舊一臉笑眯眯的,那模樣仿佛遇到了什麼高興的事情一般,讓人好生奇怪。
好一會兒才聽他道:“楊大人好學識,下官佩服,可就是眼光差了點?”
這話兒一出,眾人暗吸了一口氣,就是楊善也楞了一下,他為官圓滑,學會了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領,他算得上是個人精,在官場有不倒翁的雅號,之所以有這個本事,說到底就是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以及察言觀色的本事,他做了一輩子官,還是頭一次聽人這麼說他,而且對方還是一個年輕之人,不免臉上一綠,哼了聲道:“本官不才,還請楊大人指點?”